美文网首页
职业与事业

职业与事业

作者: 知鱼君 | 来源:发表于2019-04-28 23:56 被阅读0次

    最近我在参加春季招聘,也面试了十几家公司了。总体来说,面试是一件特别累的事,需要准备简历、复习知识、了解公司情况、跑地图,唇枪舌战、复盘总结,有可能一套下来半天就没了。不过面试也给了像我这样深居简出的人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去观察社会,一方面体会到了世态炎凉,另一方面在与面试官以及HR的交涉过程中,我自己也成长了许多,尤其是职业目标也愈来愈清晰。

    记得有一家公司以“稳定性不强,会把公司当跳板”为由拒绝了我,当时我觉得挺纳闷的,在市场化经济下,没有谁会在一家公司待一辈子,在这个时代离职入职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谁也不会保证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公司发展是一直保持一致的,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有目标的人永远在寻求更适合自己的机会。

    想到前几天上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帖子,讲的是罗辑思维怎么招聘的。

    罗辑思维在面试时,公司就表示,不会养你一辈子,可能同事缘分也就三五年。公司会问面试者,你打算干几年,几年后离职的时候,希望自己能够成长为什么样子。

    我觉得只有真正为员工负责的公司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无论是对员工还是对公司都是共赢的。对公司来说能极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员工来说甚至有更大的好处,只有你心里清楚这两个问题,你才会很有目标的去做事,否则只会觉得工作没有激情,每天浑浑噩噩。

    很可惜,在我面试的所有公司里,从来没有面试官这样问过我。我理想中员工和企业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共赢的联盟关系,一方面,员工要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有清晰的认知,要知道自己在每个阶段该做什么,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帮助员工更多的成长,这种成长不光体现在金钱上,还有经验和技能,社会资源的积累,以及价值观的提升。我觉得这才是一种良性的工作状态。

    然后我要谈一谈标题里的“职业”和“事业”了,这也是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网友分享的,我认为是一个非常棒的观点。

    在我国,一个人职业发展的模式大略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强调“职位”,一种是强调“事业”。

    偏重职业的路线是,你进入一家公司,努力适应公司的环境和文化,适应上司的工作风格和你的同僚,寻找机遇做出成绩,沿着公司里的职业路径,一步一步往上走。这种模式,更适应体制内,或者大公司。

    偏重事业的路线是,你一开始就要明白,自己做的不仅仅是公司里的某个职位,而是社会分工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可能很小,但必须能够随时对接到市场中,尽可能做到热拔插。你要在某个方面做到非常的专业,你不用强迫自己去适应某个环境,如果不适应,通过跳槽实现自我的职业成长,而不是在某个公司里苦苦等候,希望升职的机会能轮到自己。这种模式,更适应体制外、市场化程度高的地方,你不是为这个公司的某个职位工作,而是为市场上存在的职位工作,你可以把这类的工作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

    回到罗辑思维的招聘例子上来,看到有评论对罗胖的这种招聘思路进行了抨击,说:公司不招养老的人,那我们这一代人养老应该去哪里?

    事实上,这就是典型的混淆了两种职业发展的模式,这是把市场化的机构活成了体制内啊。像罗辑思维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你不可能在里面呆一辈子,甚至说公司都不可能活到那么久。你更应该持续积累,包括专业能力和人脉,如果积累速度放慢乃至停滞,也许就到了你该走的时候了。总之,你进来的第一天,就要想着自己要如何离开、带着什么离开。

    同样的,在体制内或大公司,强调的是职位。员工已经获得了“编制”,只要不出大错,社会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他们就能在这个机构中一直稳稳的工作下去。体制内、大公司已经把他们与市场隔离开了,他们与市场不发生直接的联系。

    总结一下,体制内或大公司只是小部分人,大部分人都是在市场化的体制下工作的,所以年轻的时候一定要选一个明智的方向,不断积累专业和人脉,在即将面对中年失业的恐慌时,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职业与事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ops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