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一边在被窝里“论剑”,一边听近一个小时的原文音频学习,感慨万千。
阳明先生的生平,大事件为格竹、剿匪、龙场悟道、平宁王叛乱。
其中,龙场悟道为阳明心学奠定了基础。
阳明先生在龙场提出了几个心学的要点:
①心即理、理即心。
讲究的是吾性自足,莫向外求。阳明先生讲求的是发心很重要。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内心决定外物的一切,存孝心,自然会思量父母的冬暖夏凉。
这里重点表扬一下我们家先生(下面泛指夏老师)他在伺候婆婆妈期间,真真是做到了“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而我勉强算是“丧三年,常悲咽”?(是的,我又在想念那位可爱年轻的老太太了)而且还骂不还口,总是乐呵乐呵地笑对母亲,体谅重病的难处。每当忆起此行此景,都会被夏老师的孝心感动,他在身体力行地行孝,虽没有古人的“卧冰求鲤”,但也称得上是难得的,“此(孝)心光明”,也就是阳明先生指的,心即理了吧!
②致良知。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小,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为良知。
③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说的知行合一,我粗浅地理解为“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于“知”的范畴,好好色属于“行”的内容。看到好色自然就喜欢了,而不是看到好色才起个念头说我要去喜欢ta?同样的道理,闻到恶臭自然就捂住鼻子皱着眉头表示不喜了,绝不会是闻到恶臭后才起个念头说我要去厌恶ta。
也就是说,“知痛,必已自痛;知饥,必已自饥;知寒,必已自寒”,换成当下网络用语(人话)就是:淋过雨的人总想为他人撑伞,你对他人温暖的背后藏着无法照顾自己的补偿。(好像哪里不太对,哈哈)
具体个案且看我们亲爱的组长大人曹策老师,我想他会很多亲身体验与感受,他算是做到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人,而我顶多算个小白,虽不至于“哈哈大笑”,但也仅仅是“若存若亡”的境地,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最后,阳明先生还总结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先生一生都在戮力践行这十六字心法,堪为吾辈楷模啊!
暮落,码完字瑟瑟发抖。听着曲儿准备欢快归家了,意外地发现自己啊,上了年纪了听不得那些甜甜腻腻卿卿我我的歌曲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