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生在南方的缘故,抑或是前世的因缘,从小就对大山有一种向往和依恋。
记得那年上初一放暑假,和表妹相约骑车去爬建山。
那山距家二十几公里,时隐时现横亘在北边,撩拨着两个少女的心。骑了一上午,烈日当空,满头大汗,抬眼望前方,那山依旧近在眼前远在天边,遂打了退堂鼓。当年还小没出过远门,只知循着山的方向走,却不想骑了多少弯路,幸好还记住了回来的路。
多少年过去了,青山依旧神秘莫测,成为我心头永远追逐的梦境。在快乐时失意时,我总爱走进山林,独自漫步,耳边有清风鸟鸣,思绪可以弛骋神游,往往到达物我两忘的境地。
某天从一个专栏中得知有一外国人写了本探寻终南山隐士的书,很是畅销,出于好奇,网购了一本,书名《空谷幽兰》。早就听说终南山是隐士的天堂,天下修道,终南为冠。今日读来,果真如此!
终南山自古是座名山,地处西安城南边,与秦岭一脉相连,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钟灵神秀的自然风景,让一代代有识之士、出家人、修行人来此幽居。
真正的隐士应该是指“士”,是知识分子,他们有理想抱负,有才华,因为各种原因却远离闹市,寄情山水。从最早的伯夷叔齐,商山四皓,到近代的虚云、印光法师。名人中有老子、汉钟离、吕洞宾、王重阳、孙思邈、李白、王维……他们都在此隐居过。我一直认为汉钟离和吕洞宾是人们杜撰出来的神仙人物,看了此书才知原来真有此人啊!
这本书写了作者在终南山寻访了很多道教和佛教中的代表人物,据统计,此山中有五千多人在此隐居,他只采访了一小部分人。但他的描述与我们理想中的松间明月、采菊东篱下的隐士生活有很大区别: 他们大多住在茅棚、寺庙、道观里,也有住在洞穴无人抵达处,闭关修炼。他们或疾病缠身,或孤灯贫寒,或操持寺庙日常事务,但不管山中生活怎样艰辛,他们总能找到其中的乐趣和慰藉,遵循戒律,坚信道的存在。而我所喜欢的学者型隐士本书描绘甚少。
空谷幽兰看完本书我倒是对作者比尔.波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个美国人,人类学博士,机缘巧合下爱上中国文化。他在1972年去了台湾,在佛教寺庙里一住就是二年。天亮前起床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翻译中国古代隐士著作。
他每天都要去爬佛寺后面的小山,一边爬一边背王维的诗。他说最喜欢王维的古诗,因为它们能勾起他独特的心境。我的天哪!他比我们中国人还更虔诚呀!
他在台湾听说大陆已没有隐士,遂来中国寻访,游遍名山大川,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书籍,例如追溯禅文化与历史的《禅的行囊》,追寻黄河源头的《黄河之流》,还翻译了佛学经典和诗集。
我从他身上思考的是一个外国人为何如此热爱我们的中国文化,不惜身行力践,他更像是一个中国传统的隐士。
他费尽财力物力远道而来,只为解开心中的一个谜。得益于他的探寻,我们才知原来中国还有这么多隐士。他给我们的启示是: 只要想去做一件事,任何艰难困苦都是可以克服的,可以不分国籍,可以跨过千山万水,到达我们任何想去的地方!他对中华历史了解的这么深厚透彻,并由衷喜爱,我们这些炎黄子孙除了敬佩只有汗颜啦!
中华大地,苍茫群山,伟岸秀丽,抑或一副水墨画卷,云雾之中,恍如仙境。隐士与山水相互映衬,自然融入,构建了独有的中国文化。我们生于此而幸于此!
俗话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我们不能像古人一样隐于山林,闲适山水,但当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疲惫不堪时,当我们被各种欲望填塞心灵无法找到出路时,我们能否在心中找到一方净土,洗涤污垢,坚持修为和良知,感悟一草一木的枯荣与四季的交替变换,感悟生命的可贵与智慧,做一个心灵的隐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