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遇见师兄兼同事的田工,几乎都会问我最近回家了没?在所有人看来,家可能是温暖的港湾,遇到开心的或者受到挫折一般第一个想到的事情就是回家。可是我却很少回去,因为我怕回家。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在农村一直有读书改变命运的古训,但受经济条件所限,农村的孩子在读书的间隙不得不干一些放羊或者割草的农活,农忙时更是半个小大人。凡是学的好点的孩子,他的农活便能免去一大半。
村外小道在村里,很多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却都懂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要你在学校考试考得稍微好点,当你主动干点活替父母分担点劳累,便会被呵斥,“你什么都不用干,只要好好学习”。让你一心读书,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农民的后代,便是要么安心继续做农民,要么彻底的蹭掉皮鞋上的泥土。
在农村,只要你愿意学,家长砸锅卖铁也会供你读书,学生也都卯足劲儿的拼命苦学。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榜样的力量。比如,左隔壁家的某某哥,人家从小就学习好,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国企,坐在宽敞的吹着空调的办公室,右隔壁的某某叔大学毕业后进入事业单位,听说整天整天就是喝茶看报纸,整个人都白胖白胖的…
正因为有了这些榜样的力量,我们读书才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学习才有了奔头。在我们村谁学得好,谁的家长的身板都比别人挺得直,谁要是考上大学,那更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
不想活成别人口中的“榜样”
正是这些榜样的力量,我一路从高中读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在村里也算比较高的学历了。毕业后也幸运的进入了一家央企做着和所学相关的科研工作,也算是一条腿迈出了农村。但是,我却开始不敢回家了。
每次回到家,村里人都会热情的跟我这个“城里人”打招呼,寒暄之中不免会问到我的工资、什么时候买房结婚啊。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如数回答,慢慢的尴尬的事情就出现了。
有一次,母亲跟我说不要在村里再说你的工资了,我很纳闷,母亲便拉开了她的话匣子:你那些同学谁成了包工头,谁又买了新车,谁又开了新公司,谁家孩子都上小学了。只有你学历高,工资却最低,混的也最差。这样下去,不光说出去丢脸,更让同村的后辈怎么看待读书这件事。现在初中肄业去南方打工的赚的都比你多……
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村子的第一个大学生,考上就是清华,但是因为性格过于内向、内心敏感、相貌等原因找工作一直不顺,直到四五十岁了还需要家人接济。村民看见了,觉得读书有什么用,那些原本读的很好的孩子的书都被扔到了灶火堆里,人们不再相信读书改变命运,不再相信读书可以走出农村,不再相信……
我怕我也成为村民口中的读书无用的“榜样”,每次都是偷偷摸摸的回家,偷偷摸摸的走。现在越来越怕回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