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楚长城人工墙体底部堆积木炭现象试析
为配合焦(作)桐(柏)高速平顶山叶县至舞钢市段项目工程建设及河南省正在进行的楚长城资源调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受河南省文物局委托,2009年6月~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舞钢市平岭长城遗址焦桐高速叶县至舞钢段穿越区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通过发掘,在楚长城人工墙体最底层,即经过平整的自然山体面上堆积有炭化的木棍的现象。堆积的炭化木棍粗细不同。炭化木棍的摆放痕迹清晰可见,南北向放置。部分地方发现炭化木棍下的石头有被烧烤的痕迹。部分地段人工墙体底部堆积厚约40~85厘米的石块层。石块层自上至下都掺有粗细、长短不同的炭化木棍。炭化的木棍粗者,直径5~6厘米,细者,直径1~2厘米。部分仅长约6厘米,部分长约1米。部分炭化木棍的横截面上,锯砍的茬痕清晰可见。
河南省楚长城调查队对整个楚长城沿线的人工墙体共计清理剖面10余个。楚长城人工墙体底部皆发现有堆积木炭的现象。
楚长城人工墙体底部堆积木炭的现象在中国长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案例,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讨。
楚长城是目前中国已公布长城中位置最靠南的,也是唯一一个位于秦岭 - 淮河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南的长城,区域内雨水要比其他长城分布区域的雨水充沛得多。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域气候,决定了楚长城人工墙体基础具有较高的防潮除湿要求。
正如2018年6月14日河南省楚长城资源调查队李一丕队长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的:“温暖湿润、雨水丰沛的环境气候,决定了在楚长城的修建过程中,地基防潮除湿的要求明显高于中国境内的其它长城。”
楚长城人工墙体底部这种炭化木棍系人工烧制而成,具有防潮和除湿的干燥作用。东周时期,一些积石积炭的大墓用堆积木炭的方法达到墓室防潮除湿的效果就是例证。
二、楚长城山险段小议
楚长城山险是指与楚长城人工建筑防御设施一起构成楚长城防线的地势较高且险要的自然山势部分。
首先,文献记载山险是楚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楚长城的构成要素中占有较大比重。
《汉书·地理志》:“叶有长山曰方城。”长山是方城,即楚长城。
《水经注》卷三十一“潕水”条:“其间相去六百里,北面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该段文献记载的是楚长城的北线没有人工的建筑基址,依靠的是层峦叠嶂,连绵不断的山险做为楚长城北线的防御屏障的。
此外,有研究文献专门提到分布在今南阳桐柏及信阳一带的楚长城中,山险占有较大比重。
清代姚鼐《补注》:“楚所指方城,居地甚远,居淮之南,江、汉之北,西踰桐柏,东越光黄,止是一山。其间通南北道之大者,唯有义阳三关,故定四年《传》之城口。《淮南子》:棉之以方城。凡申、息、陈、蔡,东及城父,皆为方城之外,然则方城连岭可达七八百里矣。”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对上述姚说进行了评价:“说方城者甚多,唯姚说最为有据。”
今人以桐柏县城,或以淮河为界,将桐柏山分为北山和南山。淮河以北,桐柏县城西北的称为桐柏北山;淮河以南,桐柏县城以南的,则称为桐柏南山。两者统称为桐柏山。姚说所指“居淮之南,江汉之北”,所“西踰”的“桐柏”当为桐柏南山。桐柏南山向东至信阳境内的董家河均属桐柏山系;再向东则为大别山系。
依据姚说,西踰桐柏南山,向东超过大别山系的光、黄,其间能通南北的大山间孔道只有义阳三关,充分说明了这个区域的楚长城防御特点是以山险为主,以关隘扼守通道的防御形式。“唯有义阳三关”也充分说明了山险段的比重之大。
楚长城是我国有信史记载的时代最早的长城,素有“长城之父”的美誉,它代表的是我国早期长城的原始状态、原始风格、原始特点。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及战争武器、战争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楚长城等早期长城较大地依赖地形、地势,较多区段依赖山险做防御也是必然的。
通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长期对楚长城长期调查发现,楚长城在不同的地段是加强人工设施的修筑,还是依赖山险防御,是有规律可循的。即在整体地势海拔低于330米的区段,加强人工设施的修筑,多修筑连绵不断的人工墙体;整体地势海拔在330米~400米之间的区段,防御特点和规律是修筑人工设施防御和利用山险防御相结合,表现的形式为一段山险,一段墙体……山险和墙体间次衔接,即山体处利用山体作为山险防御。山谷处,加强人工设施的修筑,利用人工建筑部分做防御;整体地势海拔超过400米的区段,防御特点和防御规律则表现为以山险为主,在山间通道上,修筑关城,扼守通道。自叶县旧县、保安、方城县独树镇一线的方城凹口向东,经叶县辛店、方城县杨楼,达舞钢市境内,直至驻马店泌阳县、南阳桐柏县境内桐柏山系腹地,楚长城的这种防御特点和防御规律表现是非常明显的。
楚长城这种防御特点和防御规律需要系统地联系起来去审视。当我们地处在整体地势海拔低于330米以下的区段的时候,看到连绵不断的人工墙体,视觉上就能判断这是长城无疑。当我们地处整体地势海拔在330米~400米之间的区段的时候,稍加辨析,还是能理解这是长城的分布线和长城的构成区段的。然而,当我们地处整体海拔地势超过400米的区段的时候,比如桐柏山腹地、伏牛山腹地、大别山腹地,这些地段高山险峻密布,层峦叠嶂,自古至今山体逾越困难,通行不便。在军事防御上,仅用扼守通道即可。如果我们仅把视角盯在这样的区段来理解楚长城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把历史时期楚国在整个南阳盆地的防御以及整个楚长城防御特点、防御规律联系起来审视。
桐柏县域地处南阳盆地盆沿东沿南段。楚国在南阳盆地盆沿上构筑的楚长城防御体系是严密的,不可能留下一个区段不加设防的。桐柏山腹地,山体整体地势大多高于海拔400米。在防御上,表现为以山险为主,以关隘扼守通道的防御形式也是可以理解的。结合研究文献及楚长城防御特点和防御规律情况看,楚国在桐柏山腹地构筑的防御毫无疑问应属楚长城防御体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一部分。
楚长城山险段一般是沿群山或山体的分水岭绵延的。由于楚长城山险本质上属自然山体,隶属于山险的一部分,山险之上的人工遗迹、遗物发现较少,楚长城人工山险分布线路的厘定比较困难,争议亦比较大。此外,这些山险段仅仅是完全依靠自然山势的被动防御,还是山险之上还有用于警戒之人工遗迹,即楚长城山险的防御形式,因依据缺失而不能明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