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写之前,找了一张图,提醒自己。
盲点:别人知道,你不知道。
从这个定义来看,这次“洞悉人性”的课程,除了知识性的认知,了解了“九型人格是什么”、“怎么区分”、“教练修炼方向/提问方向”之外,最大的收获就是“捕获”盲点一枚:我以为我是2号,大家觉得我不是2号。
这就有意思了。
课堂刚开始,Vicky老师就提醒大家,不要“贴标签”——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也不要给别人贴标签。接下来的9型人格的检查清单,如果对照下来,有30%以上相像,那也只能说“疑似”,而不要给自己下定论。这个提醒听了之后觉得,嗯,有道理,但我的内心深处,还是认定了自己是2号,很笃定。
Vicky老师用三个甜甜圈(D/F/T)开始讲解,从“腹中心”(Doing)的8/9/1,逐步讲起,没讲一个,我会去对应下,我身边的朋友可能是几号,其中几个8号太明显,重点看了团队领导力的表现、需要修炼地方、教练方向,还琢磨着再学习学习PCP一段时间,如果他们愿意被拿来练手,乐于去尝试。
讲到1号“改革者/完美主义者”(The Reformer),看看以下描述(主要看核心价值部分):
基本恐惧-怕自己错、变坏、被腐败
基本欲望-希望自己是对的、好的、贞洁的
特质-原则、完美、公正、爱批判
注意焦点-事事要正确,不容犯错
外在特征之语言-面部表情变化少
赶紧给叠加了“处女座”的自己打个半勾,疑似,括号说明:大学二年级之前。这个描述挺生动的,想想年轻时候的自己,就是这样,一模一样。记得前年高中同学毕业15周年聚会,一个平时说话很少的同学还告诉我当时的对我的印象:我们都觉得你不食人间烟火。听了,只有瀑布汗的表情能代表彼时的心情。为什么又注明是大二之前,是因为这个1号,不是“自然状态”下的我,学生时代,分数很重要的情况下,也更多是受到妈妈的影响(她没有要求我必须怎么样,而是她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严格要求自己/容易自责,大二之后,开始更多的公司去实习,接触,拓展的很多的可能性。工作之后一路走过来,明白了事情不是简单的黑白两面,“我、他人、环境”之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不用简单的尺杆去衡量自己与别人。
讲到“心中心”的2号“帮助者”(The Helper)的时候,因为已经有先入为主的“标签”,所以自然而然的对上号了。去年年中,教练过程中的一个“九型人格”测试,测试结果很意外,我第一特征是2号,第二特征是3号,然后是7号,最不可能的是5号。当时也是MCC的,不科学啊,我更应该是5号,于是带着好奇之心,去看2号,看看,越看越像,觉得自己真的是2号。包括自在状态和受压状态的表现,领导风格的描述,也很像自己从JNJ开始一直相信和践行的,在那个时代,已具有“服务式管理”的观念和实践,团队成功是我最有成就感的,而团队成长,也自然能带来好的业务结果,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2号人格,也有一个称呼,“天使型人格”,这个名字也天然能获得内心认可。带着这个“标签”,在后续的行为中有意识的去留意自己的状态和行为,去看哪些该突出,哪些该收敛——比如2号特别关注他人感受,就自然而然的不喜欢冲突——我确实不喜欢冲突,但是我们需要健康的冲突,所以有意识的去留意。(说明:这是一个错误的示范案例,不应该去贴标签。保持开放的心态,打开,才能有更多可能性。)
基本恐惧-不被爱、不被需要
基本需求-感受爱的存在,需要“别人需要自己”
注意焦点-令人喜欢自己,倚靠自己
领导风格-以人为本、注重与团队成员的关系、服务型领导人
以上2号性格特征让我觉得更疑似自己,还因为一个M1学习中的重要理论支撑:所有的行为/选择,都要从价值观和信念上去找源头(如盗梦空间,源头之后再有源头,自我/本我/超我,另一个话题,略过)。
我也相信“爱的力量”(常年的SNS签名档是很酸的一句话“与爱随行”),这个也让我觉得自己是误解了自己,不是5号,是2号。所以,当这一环节需要去印证的时候,我很主动的站到台上,接收同学们的问题检验。在回答的时候,多年的结构化思维习惯,1/2/3的去沟通,在问答的尾巴上,旁观的吴导估计看不下“迷之自信”的我,跳出来问了一个问题:“M1到现在,有哪些PCP14的同学感受到了双生的爱?”(感谢好几个同学的反馈)
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问。“你认为的”与“被人感受到的”,两者的差异会有多少。在大家的举手环节,认为我疑似2号的同学很少,这个让我陷入了纠结。
也陷入了思考:那我会是几号?
在讲最后一个中心“脑中心”的时候,5号“观察者/思想家”(The Investigator),是大家觉得我最疑似的,我也觉得我像,但是我没有把它放到第一位(知识点:主人格只有一个,但是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状态之下,会体现出一些其他人格的特征。人是复杂的。),对比之下,像么?像。
基本恐惧-无能、无知
基本欲望-能干、知识丰富、需理解、看透
思维模式-喜欢思考分析、想找出事情的脉络与原理、作为行动的准则
领导风格-完全用理性管理、注重体系
以上5号特征,是么?不知道。
对照这个型号的特征,我也被“疑似”5号。一开始挺纠结,后来也释然了。感谢小组教练和众多同学的答疑解惑以及反馈和启发,自我认知与外界认知差异所提供的盲点,也正是我所期望的PCP学习之旅的产出之一。
邱甜甜教练和王友健教练帮助做了两个区分:1)“想”VS“是”;2)有意识的去表达情感 VS 走心。很好的提醒,激发了更多的探索自我的兴趣。
在课后的小小总结中,提到了“知己”与“克己”,这一堂课程,是“知己”之旅,而且是旅途中小小一站。
知己就是:面对自己,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接纳自己;克己就是:在知己基础上,有所为有所不为。(需要辨别“为”与“不为”的智慧。)
知己对应的是“察人”,“九型人格”是“教练之术”之一,在最后半天的“教练练习”中,感触从“知道”到“致用”,还有长远的实践之路需要去走。(教练练习心得:先践行教练之道,如以人为本/先心后脑,再去用方法/工具,留意细节-身体语言/情绪变化)
“九型人格”给了我们一把钥匙,不要贴标签(只是疑似),更重要的是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关注/恐惧/欲望”。关注感受,用心去体会和响应。课后Vicky老师在群里的解答也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Vicky 老师:人是活的,基本上在9型的世界𥚃我们都有那3⃣️个甜甜圈,它是可以靈活组合和运用的。你的问題如果在無知無觉的狀态下,基本上变化会圍绕受压丶自在和2侧的鄰居变化,都只是行爲層面,但核心主型号的动机和关注、恐懼和慾望是不会变的。特別没学過九型也沒自我修练的人,主性格还是很特出,只是你没去了解他背后的动机和信念,只看行為表徴而已。 更重要是你学了9型后我們有了認知,那3⃣️个甜甜圈是可以变的,你便可作conscious choice有意識選擇,活出最好版本的自己,甚至把自己提升学习不同性格的優点,自己本身就是dream team. 但是没学過的人或是沒有探究自己的人,一般都在無意識(被性格自动导航)的狀态活著,你是不自覚被性格支配你,而不是你掌控你自己的性格, 这就是重点。
Vicky老师提到了吴导所说的“10号人格”状态。路漫漫兮,心上学,事上炼。
最后留一个尾巴:征求同学支持共同完成一个图(抱歉字不好看),作为我们的教练实践工具,“知行合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