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钟启泉教授指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兴起,预示着没有‘’课程",没有‘’儿童",没有‘’教育民主"的凯洛夫教育学的时代在中国终结;课程的编制离不开三个基本原则——传承发展人类文化遗产、回应社会现实、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重建基础学力,教会学生学会关心,成为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基础学力重心从传统的三R转移到三C,学校首要课题是学生的发展。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寻求课堂教学的革命性转变,从"传递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从"记忆型课堂文化‘’转型为"思维型课堂文化‘’。
在上编1中,作者指出,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预示着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力图走出知识传授的价值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
作者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
首先,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现代教育使个体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产生断裂,课程异化为限制学生精神发展的力量,高度制度化和科层化的学术科目把儿童完整的生活肢解,成为所谓‘’单向度的人";整体的人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新课程明示课程内容不仅来自科学世界,还须以生活世界为背景。
第三,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传统课程体系视知识为普遍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真理,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教师和学生陷入被知识奴役的境地。新课程确立了新的知识观,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力图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式。
第四 ,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现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灌输式的"存储行为‘’,‘’反对话文化"占据优势地位,学校文化再生成为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学校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学校的校风和个性更强烈的体现在隐性课程中。要非常关注隐性课程在塑造人、培养人中的作用,同时,新课程还赋予教师一定的课程自主权。
通过学习 ,更加清晰的理解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