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应试教育的“学校知识”与素质教育的“学校知识”

应试教育的“学校知识”与素质教育的“学校知识”

作者: 读书的老王 | 来源:发表于2017-12-23 15:19 被阅读0次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之四

    1、应试教育的“学校知识”

    课程社会学把学校中所传递的知识,视为课程如何加以组织、分配的知识结构与过程问题。学校所处置的信息、知识仅限于社会文化与信息的极小部分,这种在学校里所授受的信息与知识谓之“学校知识”。学习课程是学校知识的传授场,课程是“社会构成物”,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作用形成。课程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形成的,同权力与财富的分配密切相关,对于政治经济结构的维系起着重要作用。

    日本课程学者长尾彰夫说:“学校是通过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科学知识,去谋求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机构与组织。不过,在现实的学校果真如此吗?否,学校难道不是在发挥着管理、支配、控制儿童的功能吗?”学校课程借助文字以教科书形式所传递的那些学术性、理论性知识。这种知识的掌握过程与评价是以每个儿童为基础,成败得失的原因终究归结于儿童个人。倘若这种知识的掌握失败了,也不完全归因于知识方面。“学校知识”的特点是“迂回性”---学习他人经验,“交换性”---升学考试用, “片段性”---分门别类、支离破碎。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知识的掌握”成了求得应试成功的手段。“学校知识”商品化,不管如何陈腐过时、脱离实际。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就是对“学校知识”的批判。“应试竞争”扼杀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高分低能”、“泯灭人性”等现象。当应试教育的“学校知识”丧失了“使用价值”,唯有“交换价值”的时候,素质教育的春风来了。

    2、素质教育的“学校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现代教育的“四根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生、学会生存。

    素质教育的“学校知识”应该是社会生活与学校学习所必要的知识、技能、诸如读、写、算技能和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渗透于各学科和学科之间的科学思考方法;作为社会生活所必要的价值观、态度。

    课程目标:即“学力目标”,学生要有“能动的学力”,而不是“被动的学力”;“充实的学力”而不是“贫弱的学力”。

    课程内容:体现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发展性的有效策略就是界定“核心知识”。“指所有的人拥有的普遍经验和赋予我们生活以意义的人类存在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波依尔认为,基础学校提供的“核心知识”应当包括“生命周期”、“符号使用”、“集体一员”、“时空意识”、“审美反应”、“天人相依”、“生产消费”、“高尚生活”,等等。这八种“核心知识”实际上反映了它们在人生旅程中的顺序(由儿童到成年)。

    教学环境:“对话场”或“关系场”的设计,“信息化”与“生活化”的统一。

    今天,我们努力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大力实践着素质教育。让学校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注重生活体验、自然体验和劳动体验,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打破科目限制,探索跨学科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兴趣特长,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天津七中高中特色是“发展潜能教育”)。扎实地为每一个学生奠定“学力成长”和“人格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

    王保庆

    2017.12.2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应试教育的“学校知识”与素质教育的“学校知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vlq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