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你是否和大多数人一样,基本上的时间都在“痛苦”中煎熬过去的?人生在世,愉快也好,烦闷也好,都是在苦中进行的,那么我们能否找到一个生活方式来解决这种痛苦呢?让我们能够在这种煎熬一直快乐下去——至乐。
如果要是真的想要拥有这种永恒的、极致的快乐,就只有一个点——“无事而生定”,即无论手头有多少事,只有内心无所挂碍了,我们自然能进入“定境”,这就是一种永恒的、极致的快乐。可是,人们要怎样才能进入这种“定境”呢?我想我们要做的事便是不要执着于外物。庄子在《养生主》中写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这里我前面解释过,整片都是写着“执着”二字,同时也讲述了太过于执着就会将我们的精神捆绑在牢笼里而无法得到自由,无所是知识上的、还是物质上的东西,但凡过于执着都会使我们陷入人间世的困境之中去,于是人道上的痛苦和困境也就随之而来了,而我们还处于人道的三维世界,因此无法解决人道上的困难!
我的朋友,要是你不那么执着于外物的话,你也可以活得洒脱。这里我要从历史上找出一个例子,那便是战国时期的魏文侯,故事如下:
田子方陪坐在魏文侯身边,再三地称赞谿工。
文侯说:“谿工是您的老师吗?”
子方回答:“不是,是我的邻居。他论道恰当有理,所以我称赞他。”
文侯问:“那么您没有老师吗?”
子方回答:“有呀。”
问:“那么您的老师是谁呢?”
子方回答:“是东郭顺子。”
文侯问:“那么您为什么没有称赞过他呢?”
子方回答:“我的老师为人纯真,与常人容貌相同,心灵却像上天一样虚静,随缘而保持真性,心性清净而包容万物。对于无道之人,他只是端正自己的仪容使其感悟,消除其邪念,我哪里有资格称赞他呀!”
田子方走了以后,魏文侯若有所失,一整天都没有说话。后来,才把站在近旁的侍臣召至面前说:“德性完美的君子真是高远呀!当初,我以为圣智者的言论和仁义者的行为就是最高尚的了。现在我听说了子方老师的所作所为以后,身体懒散而不想动弹,嘴巴像被钳住一样不想说话。我过去所学的东西就像土偶人一样粗陋啊,魏国可真是我的大拖累呀!
故事中的魏文侯在听到了田子方说的真人真行,便深刻的反思自己的作为,从而意思到魏国是自己的拖累!这不就是《山木》所说的去往“建德之国”的正面例子吗?可是当市南子告诉鲁侯去往“建德之国”才是最佳的除患的时候,鲁找了一大堆外物上的借口,就是不前往。可是,市南子口中的“建德之国”真的是时间上、空间上的远方面,其实不然,而是心灵上的远方:放下对外物的执着,这不正是魏文侯的魏国真是自己的大拖累吗?其实就是要我们原来物物相牵累的心态。这其实是一个特大好消息,无论外部事物怎样变化,也不会影响我们本心的清净自在,即我们是活在心境里的,只不过现在我们的心境被后天意识心扭曲到执着外物上了。因此,我们想要拥有永恒的、极致的快乐所需要做的就是放下对外物执着——凡事不必焦虑,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天意暂时寄托在我们的东西,总有一天我们都将会失去它,所以我们不凡大胆一些,遇到任何事都记得时时刻刻告诫自己要谨慎清净的本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