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公众号「日日自新」 2019.7.2
2019 No.5 | 3806字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曾提到:“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在我们日常用语中有很多词汇是来自佛经,例如:皆大欢喜、现身说法、作茧自缚、自作自受、盲人摸象······
在上篇文章《你眼中的「色彩」,可能只是他们脑海里的一个概念》结尾也提到:
在自己看不懂,或未曾见识过的事物或逻辑面前,我们是绝对的「盲人」。我们都有各自盲区,所有人都无法知道客观世界的「全部真相」。
在获取真相的过程中,我们都在「盲人摸象」。
— 1 —
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就出自《大般涅盘经》三二:
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
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
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佛家经常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人们对于完整的世界缺乏认知和理解,会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片面感知,进而争执不下。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看到了全部的真相,都是真实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只是我们不知道摸的是象的后背,还是尾巴,还是耳朵。
— 2 —
象是什么
当我们在盲人摸象时,我们摸的「象」是什么?
摸的是这个「世界」。
看似人人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实际上生活在「三个世界」的交叠之中。
20世纪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除了提出金融大鳄索罗斯一直推崇与实践的思维——“证伪”理论,也就是:
提倡大胆假设,用证伪的方式去不断试错,不断修正,而不是提出假说,然后到处找支持自己理论的根据。
还提及了一种新的世界观——「三个世界理论」:
世界1:物理世界
世界2:精神世界
世界3:知识世界
世界1-物理世界
世界1,大概出现在一百多亿年前(宇宙起源),就是我们所生活的物理世界,包括:银河系、太阳系、地球,高山流水,蚂蚁大象,高楼林田,还有生活在各个地理位置的人类等自然存在物,都是占据一定物理空间的客观实体。
这个世界1是由能量和物质组成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公司、社会、文化、宗教、法律等等,这些东西都不在世界1里面,它们因我们人类而存在。
世界2-精神世界
世界2,大概出现在几十到几百万年前(人类出现),就是由每个人类自己的感觉和感受组成精神世界(主观内心世界)。
这个世界2是人类的神经系统对感官接收到的感受刺激进行编码和解释之后的产物。
不同人类个体之间的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会有不同,不同物种之间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差异就更大了。上篇《你眼中的「色彩」,可能只是他们脑海里的一个概念》平格拉普岛上的全色盲者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众所周知,对于同一个东西,每个人的感觉和感受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对于臭豆腐,有些人觉得非常好吃,而有些人则觉得很难吃。
可以说,有多少个人类,就有多少个世界2。因此,从世界2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2里。
因此,当我们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其实是在和无数个世界2进行相互碰撞(知乎、微博、微信群的各种抬杠),这感觉一定不轻松。
如果真的理解了世界2(精神世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那一定会细思极恐。
世界3-知识世界
世界3,大概在七八万年前出现(语言起点),就是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例如思维观念、语言、文字、艺术、学科、科学问题、理论猜测和论据等一切「知识」组成的世界。
“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地球绕着太阳转”,“E=mc^2”,“呼吸系统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骆驼有四条腿”,“三个世界理论”等等,这些知识都是世界3的组成部分。
换句话说,世界3(知识世界)的载体可以存在于世界1(物理世界)之中。
人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3(知识世界)里,但是每个人所处于的环境不同,所能接受的知识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由知识背景差异所导致的世界3差异也非常明显。我们却很难把高等数学的知识「翻译」给一个不懂高等数学的人听。
从这个角度看,人与人之间在认知上的主要差异,就在于每个人所能理解的世界3(知识世界)是有差距的。
在这三个世界中,物理世界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精神世界又是知识世界诞生的前提条件,而知识世界又能影响人类对物理世界的感知和认识,从而影响人类的精神世界。
而人类又能利用知识世界来改造物理世界,继而又影响到精神世界。同时,知识世界又能通过以物质的形式存在于物理世界之中。
这「三个世界」有着复杂的关系,它们之间没有绝对清晰的分界线,因而能互相影响。
这「三个世界」就是我们摸的「象」。
— 2 —
我们是盲人,也是大象
根据上面提到的,由于我们每个人所处的地理位置(物理世界)存在差异,每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感受与感知(精神世界)存在差异,甚至每个人接受的知识背景(知识世界)也存在差异,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几乎都是一个个散落在各个点的「盲人」。
随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加深,每个人都在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主体」,以有限的智慧去丈量这无限的世界,或者被其他人「客体」丈量。
所以,我们是盲人,也是大象。
用户需求
如今几乎互联网从业者都在做一件事——以已知推导未知,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用户需求」:
发现用户需求:猜大多数用户知道且想要的东西。
创造用户需求:猜大多数用户不知道却想要的东西。
本质还是盲人摸象,不过是在以更科学的方法论来知道自己有限的知识世界,去摸他人的无限精神世界。
股市预测
在狂野、充满随机性、且反人性的股市,所有人几乎都在以过去预测未来。
有些人通过把企业的多个财务分析指标结合,试图通过综合分析来对整个企业做出系统的全面的评价。有些人把股市过去走势的各种技术指标,各种线的形成,来预测股市未来的走势。
在涨跌起伏中,渴望把握那线性的因果规律,以自己的已知去探索未知的知识世界。
舆论是非
在舆论重灾区(微博、知乎、微信群···),有这样一群人,无论遇到什么话题,总是能把它二分化。然后双方站各自的立场,开始试图去说服对方,让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从而证明自己是对的,火药味十足。
这就是「立场对立」带来的戾气。
然而站队更多还是为了获得心理认同感。想探明真相的人,不会去站队,他只会看清事实,或者等待事实浮现。世界上的争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着一群喜欢站队的群体,才导致的。
因为站队,容易被人利用,也唯有站队,才能被利用。
《沉思录》里的有这样一句话 :
所有你听见的都只是观点,而不是事实;
所有你看见的都只是视角,而不是真相。
我们在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有各自提前预设的「立场」,这就决定了我们所能获取的信息源都是存在一定的偏差。
另一方面,再加上任何一件事物我们都带着各自的主观性在解读,也就是带着「偏见」。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中,我们都会受到各自的偏见所影响。
在如今这样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中,随着你的社交圈不断更替,这时你会发现,其实你除了是盲人,还是那只大象,身边的人触摸到的都只是你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触摸到他们「想象」中的一部分。
有人认为你很真诚,有人认为你很虚伪;
有人认为你是挚友,有人认为你是敌人;
有人认为你是智者,有人认为你很愚蠢;
有人认为你是良师,有人认为你是小人;
···
他们触摸到的那一小部分,对于自己而言到底有多重要呢?
— 3 —
做好盲人,当好大象
当我们明白自身的局限性,开始意识到「我们既是盲人,也是大象」这个事实之后,更重要的是:做好盲人,当好大象。
做好盲人
做好盲人,意味着要减少自己的「主体性」,开始以更多「客体视角」去探索外在的世界。
我们认识事物时,一方面会受到「语言」本身的禁锢,而产生进一步理解事物本身的障碍,停留在浅显的认知,进一步产生偏见和我执,这大概就是语言的反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总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主观愿意」去扭曲周围的现实世界,以至于遮蔽了双眼,忘记了如何去观察,如何不加成见地去看和听眼前的事物,更不会去想,自己的存在只是这个世界中微小的一部分,我们只不过是作为一个微小的参与者,在参与着整个世界的运行。
因此,当我们想了知事物的「本来面目」,那么在我们面对未知时,抛开二元对立的思维,减少评判是最优解。
其次,切换立场和身份,多去摸一摸对方摸到的那一部分,只有尽可能摸到大象的整体,才有全局理解,而不是轻易下结论。
电影《让子弹飞》
最后,当身边的事情发生的时候,除了减少评判之外,更应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等待事实一点点浮现。
起初是在迷茫中探索,会因为无知而愤怒,喜怒哀乐,潮起潮落,会因为摸清了大象耳朵而欣喜,也会因摸不懂象鼻子而沮丧。
但上升一个思维后,你还是盲人摸象,然而你会明白,你就是盲人摸象,接受条件与未知,可掌控与不可抗。
当好大象
当好大象,意味着盲人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这时要保持自己的「主体性」,而大象不要太在乎盲人的看法。
绝大多数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忽视乃至扭曲了自己的内心体验。内心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当我们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时,我们就丧失了自己作为主体的「自由度」,自我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弱,最后变得对外界的变化过于敏感。
卡尔·罗杰斯
我们每个人都在盲人摸象,所以何必强求他人对自己有完整的看法,比起他人有意或无意的曲解,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自己的主体性,树立自己的边界,过好自己的人生。
我觉得这几年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不再为绝大多数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此后,有更多的自由度去做一些对自己最好的事。
何须自大,且观日月
何须自卑,宇宙即我
- END -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