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代表作《动物庄园》、《1984》等均是反极权主义的经典名著,其中《1984》更是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奥威尔作品的的影响力不容估量,以至于后来为了指代某些奥威尔所描述过的社会现象,现代英语中还专门有一个词叫“奥威尔现象(Orwellian)”。
1903年乔治.奥威尔,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奥威尔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公学。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他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20世纪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而遭排挤,回国后又因被错划入左派,而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1950年1月,受困扰其数年的肺病影响,年仅47岁的乔治.奥威尔病逝。
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做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 “一代人的冷峻良知”。如果说,贯穿奥威尔一生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贫困”和“政治”这两个主题,那么激发他这样写作的主要动力就是良知和真诚。
二、内容概述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同年年底,奥威尔与新婚的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于保卫共和政府的光荣战斗。但是,这场正义的战争,由于左翼共和政府内部分裂,最后竟失败了。没有死于法西斯枪弹下的奥威尔,竟差一点丧身在共和政府内部党派之争的倾轧中。这个惨痛的经验对奥威尔影响巨大。他曾说自己“从1930年起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了”,而这时候,他又开始考虑“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了。正是基于这个背景,奥威尔着手创作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1984》。
《1984》这本书讲述的是,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分别是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国家之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监视与监听功能的“电幕”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
故事中主人公所在的国家大洋国只有一个政党,即英格兰社会主义党,按照1984年世界新语说法,简称英社。社会也根据与党的关系被分为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群众无产者三个阶层。政府机构被分为四个部门,即负责军备和战争的和平部,负责维持秩序、镇压和严刑拷打的友爱部,负责宣传、文教和篡改历史的真理部,负责生产和分配的富裕部。按照新话,分别简称为和部、爱部、真部、富部。
在大洋国“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工作的外围党员温斯顿,因为在工作中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
三、读后感悟
在《1984》小说中,作者借主人公温斯顿的心理及语言描写,表达了一种对民众麻木心理的“恨铁不成钢”的愤懑之情,仿佛大洋国的所有人只有他自己意识到了自己所深处的社会的罪恶嘴脸,其他人却都置若阁闻,漠不关心。
乔治.奥威尔从1945年开始创作《1984》,但因为疾病原因,小说的大部分则是他在1948年创作而成的。起初奥威尔将小说命名为“欧洲的最后一个人”,后来奥威尔采纳出版商的建议,将书名做了更改。关于《1984》这个名字的来历,第一种说法是作者将他写作这本书的1948年后两位数颠倒过来,成为了可以预见的未来的1984年;另一种说法是他借此暗指创立于1884年的一个社会党组织,1984年正好是该组织成立一百周年。
在这部作品中,奥维尔深刻分析了极权主义社会,并且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未来社会,通过对这个社会中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细致刻画,投射出了现实生活中极权主义的本质。“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我恨纯洁,我恨善良,我都不希望哪里有什么美德,我希望大家都腐化透顶”等等精辟话语,作者的文字间总流露着一种对极权统治,对乌托邦理想的讽刺,虽然最终的结局是失败的,但其中的斗争过程却是具有永恒价值的。存在是能够自由选择的,个体在存在中所进行的反抗能够证实个体存在,实现个体价值。
在《1984》中,乔治.奥威尔给读者传达出一种他对人类社会未来悲观态度。在奥威尔看来,伴随着更多国家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越来越多的民众被可怕的思想笼罩控制,甚至随着科技变革不断升华,人们对科技依赖性越来越强烈。稳定、思想、科技,这三点看似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需之物,然而某种情况下却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当中的桎梏。以科技对暴力进行升级,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这正是乔治·奥威尔在书中传达出的隐忧,对未来人类社会的一种悲观式的预言,种种预想无论对于作家还是普通民众来说,无疑都是最不想看到的世界。通读全书,我得出了以下几点认知感悟。
第一,探寻自我内心的元认知,跳出体制内稳定的舒适区,寻找自我反脆弱思维,实现负熵增长。长期深陷于稳定的固有模式中,慢慢的,会让人们迷失自我,陷入脆弱思维无法自拔,熵增逐渐加强,我们只有跳出来,才能实现跃迁。
第二,笑对人生,从容面对挫折,将我们内心焦虑、抑郁、恐惧、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逐渐转化为幸福、快乐、高兴、愉悦、积极等正面积极情绪。
第三,不断学习重要学科的重要道理,让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第四,多读书,多分享交流,走出去,观世界,拓宽视野。
第五,做到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体,对待事物发展,要更多去看事物背后的底层道理逻辑,跳出画面去看画,不拘于现实,懂得思考。
第六,树立批判精神,不断接受自我否定,敢于向权威发出质疑,勇于批判传统。
第七,树立全新的思维信念,用新技术、新方式、新理念、新思维指引自我航程。
四、推荐书籍
《我们》、《美丽新世界》、《娱乐至死》、《动物庄园》、《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