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医者,须有八心:首当仁义,次为慈悲,再之善良,四言率真,五存多疑,六亦坚定,七欲痴狂,八常较真。有此八心,上能治国,下可医人。
仁义当先。仁义是做人的底色,要像关老爷学习,挂金封印,千里走单骑,不为功名利禄折腰。
次为慈悲。遇到急难重症,一定要伸出援手,救死扶伤,能帮就帮。不要因为自己没出手而留下遗憾,始终有一颗菩萨的慈悲心肠。
再之善良。心存善念,体谅病人的痛苦,见到病患就如同自己患病一样,不要因为对病人有偏见或其他的矛盾,就不给病人治病。在医生眼里,病人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区别的。
四言率直。不管对方多么大牌、多么权威,要敢想也要适时敢说。不要因为他是权威,就不敢挑战权威,要保持自己思想和精神的独立。
五存多疑。凡事要打个问号,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做对不对?敢于推翻自己,否定自己,要像曹操一样多狐疑。
要知道疾病变化有时候犹如雷鸣电闪,稍有差池便会要人命,可不能存在一丁点的马虎大意。人命关天,不得不多疑。
六亦坚定。认准的事就坚定地去做,虽千万人吾往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七欲痴狂。学当以痴,心当以狂。学无止境,干一行爱一行,要坐得了冷板凳,受得了寂寞,深深地钻进去,窥探其中的奥妙,自得其乐。
八常较真。疾病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天生万物,然后生人,阴阳变化,平秘离绝,一定要有钻研较真精神。
中医治病,对于不同的疾病,只要证候相同,就可以用相同的思路;而相同的疾病,如果证候不同,便不能用相同的思路。这就是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思想。
西医没有证的概念。而对疾病来说,西医是一种直观认识,以实验室的检查结果为中心,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把这些临床表现大致相同的列为一种疾病,治疗的方法也基本相同。
而中医对一种病的治法也不尽相同。证是某种疾病在一段时间内的病理概括。在这段时间内,证候有可能是热证,有可能是寒证,也可能是虚证,也可能是实证,有可能是寒热虚实夹杂的,需要通过望闻问切去观察。
观察证的三大基本核心思想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司外揣内就是看到外面知道里面的情况变化,比如看到人体皮毛、肌肉等外在的表象去思考脏腑、经络等人体深处的病变。有人咳嗽,肯定想到的就是肺;有人肚子疼,立马想到的是胃和肠道。
见微知著就是见到细微的变化就知道已经发生的变化。它是一种以小见大、以点知面的方法,就像一叶知秋,从很小的表象而知道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从蚂蚁搬家,燕子低飞而知道大风暴即将来临,或是看到羊不进圈,狗在乱叫,想到是不是有地震等灾害性天气即将来临。
以常达变是用正常人的标准去衡量病患,找出病人和常人的不同而去纠正气血阴阳的改变。
治病光辨证论治,有时候也不管用,还要辨病论治。比如说治疗咳嗽,辨证完之后用药效果老是不好。这时有些咳嗽可能来源于部位,比如喉源性咳嗽,这时就要用辨病论治。
参考书目:白殷赫《杏林小白学中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