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来了
说起朋友圈,绕不开的自然是微信——今时不知当年月——11年之前,在微信还没开始大肆侵占我们的私人时间时,朋友圈二字还算是比较简单朴实。到如今,微信用户高达8亿,月活达6亿,按照微信张小龙的设想,腾讯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要把微信打造成一种生活方式。我不知道当你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你是谁、在哪里、在上面时候、从事着什么工作,我一定不会猜错的是:你的手机里,一定会有微信,且每天打开的频次极高,尤其是80后、90后,对于微信有严重的依赖症。
当局者迷
你可能会不以为然,觉得自己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并不会太多,只不过偶尔刷刷存在感罢了。别不信,你大可在手机里装个监测软件,24π和QualityTime都是不错的选择。装完就别管它,开机启动就可以了,一个星期之后你再打开这软件,看看记录的数据,不吓死你才怪。比如,一天解锁屏287次,微信打开324次,拨打电话4次,发送短信2次……
需求泛化
一般的讲,手机拨打电话和发信息是基础功能,用户并不会在购买和使用中给予过多精力,而其他功能的大量开发,恰恰迎合了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井喷发展的势头,给了传统功能机当头一棒。对于手机厂商,开发各种新奇的功能去赢取用户并无不可,但用户仿佛在纷繁多变的功能中迷失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当你身边有人要买手机的时候,你总会听到各种声音,比如:我要买一部拍照手机、我要买一部游戏手机、我要买一部音乐手机等等。
病入膏肓
微信,从张小龙手里出来就没消停过,大肆宣扬连接一切那星辰大海一般的理想。从QQ的开放型IM社交,到微信的封闭式的熟人社交,都在一点一点的侵占着我们的私人时间和私人空间。作为一般性的上班狗来讲,起床后、早餐时、公交上、午饭、下班后、晚饭、晚上娱乐、睡前几乎都会刷一遍朋友圈。虽然说很多时候,大家都是为了刷而刷,几乎也都忘了为什么要刷了,只是成了一种习惯,成了你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了。就我来说,11年微信出来之前,一直在用微博,粉丝当时也有800,每天至少一条,不管是原创还是转发。微信出来后,如果发原创,那就是微信、说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4个平台一起刷。按照朋友的说法,你简直是丧心病狂,有毛病吧!
真相莫名
后来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新浪微博江河日下,微信渐成大统,我也就弃了微博,一心扑在微信上面了。自恋的讲,自己本就喜欢读书写字看电影,还算有点墨水可以吐一吐。在朋友圈发的不管是原创还是转发,在质量上来讲都不会太差,朋友们也乐见评论点赞,这也催动我继续原创+转发的热情,搜罗各种干货、各种奇文、各种乐事,似乎是满怀匡扶天下、拯救水火的英雄气节。开始的时候浑然不觉,到后来才知道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了。每一天,睡前醒后、吃前醉后、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如果真是一种生活方式,那倒也罢了,再差毕竟也是生活吧。但当局者迷的你又如何知道,看到红点就要点、看到求赞就要点、看到点开也要点——它已不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一成了一种僵尸行为,一种意图夺走我们所有碎片化时间和点滴与亲友共处的空间——在此刻,微信朋友圈,它是罪人。你却不自知,还在不断不断的下拉刷新,企图能刷出几个评论或赞自己刚刚发的自拍。我说,天生丽质不需要被点赞证明,穷矮搓也不需要自爆吧,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你要做了那也真是智商捉急了。
幡然醒悟
哦呵,所以说戒掉朋友圈还是很必要的。其实在昨晚之前,我也是死活顿悟不了,想着就算不用担当匡扶天下大计,那偶尔刷刷存在感也并无不可吧。可是我错了,虽然一语惊醒梦中人的“那句语”并不是以上提到的各种理由,却是更加千斤重担,到现在我也是没缓过气来。慢慢戒掉朋友圈,你会发现,原来身边有那么多的美好,一直在旁,只是你不曾停留,不曾给它一分钟的时间。不管是看书写字,你会更加专注;艺术创作更是行云流水,遁入心流;时间更加充裕,碎片化都可以用有趣的事物填满;亲朋好友的相聚更加温馨幸福,而不是一桌屏幕闪光。
戒掉朋友圈,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更美好。
于是乎,我就在昨晚,发了最后一条朋友圈:
与过去决裂,
立此为据——
从此绝迹朋友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