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期公益家庭教育讲座,如期举行。
本次讲座由两部分来构成,第一部分,任月峰老师做《从生活表象观孩子内心世界》的讲座。第二部分,确定每天中午“网络领读家教书籍,畅谈家教心得”的家长人选,并举行赠书仪式。
现场第一部分
《从生活表象观孩子内心世界》(节选)
一、认识儿童,改变教养观念
1.儿童是成人之父。
当儿童还是一个“胚胎”时,便成为了一个“精神的胚胎”。他需要“爱的温暖”和“营养丰富的成长环境”,然后经过漫长的时间,来完善自己的心理生活。儿童初期心理结构的构成,在我们不经意之间,产生且发展着。最幼小的婴儿,也有他的心理生活。
比如,儿童的“秩序感”。
一岁半的儿童,父母跟他在长期旅途中,形成了“睡摇篮”的状态。儿童回到家睡在大床上,出现呕吐、惊厥、抽搐等现象。如果把枕头围成一个圈形成“摇篮”,孩子便安静下来。
除此之外,还有尊严感、自发的纪律,富有激励作用的心理体验,都能够增加新陈代谢的强度,并因而促进一个人的身心健康。
2.自卑
在儿童眼中,成人是强大的。在成人心中,即使他们美丽完美,并引以为傲,但还是有“他是孩子,有他愚蠢、顽皮之处”这种模糊且固化的看法。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颤巍巍地端着一杯水,我们害怕——杯子被打碎,或水溅孩子一身。于是,我们会不假思索地从他手中拿过杯子,阻止他继续端水杯。
如果孩子打碎杯子,我们通常会一顿斥责或埋怨。如果是客人或大人打碎杯子,我们会认为,一个杯子不值几个钱,没事。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态度,在孩子眼里,便产生了这样的心境:“我是一个对物品产生危险的人,是这个家里唯一不能碰东西的人。”
生活中,连续的挫折感,使得儿童认为,他们自己比那些物品还要“不值钱”。
儿童是在接触各种东西,用一种他们自身合理有序的方式,去组建自己的心理活动。
但是,成人会不断地打扰儿童,或闯进他的活动中去,强迫安排他们的生活。这让儿童感到:我的所有行为都是不重要的,并且认为自己低劣、无能。
长期以往,形成一种内在障碍,被称之为“自卑”。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我们的心理最为奇妙的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决定了我们行动的方向。
许多发生过激的行为,不是外在的客观原因,而是他对当时处境的错误认识和错误判断。(郝晓东)
不健全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与他的童年、与他接受的教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阿德勒继续说——
要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首先了解其总体的生活史……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现,不了解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就无从理解他所做的事。
现场(1)在与其他同伴交往时缺乏自信。父母把主要精力放在赚钱谋生上,或溺爱孩子,大包大揽,与其交流少,阻碍其社会情感和社交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2)父母简单甚至粗暴的管教方法让其对批评,特别反感。
(3)缺乏大量高品质的阅读。精神生活贫瘠,漫画中大量简单的情节、充满暴力的内容潜移默化造成了他简单的道德认知,以及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郝晓东)
二、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态度
1.少说教,多行动
我又想起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段子:
孩子因成绩不好,被妈妈骂是“笨鸟”。孩子不服气地说,世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妈妈问:那第三种呢?孩子说:这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这样的段子当然是编造出来的,但其中确也有一定的道理:推动,不如带动。
海姆.吉诺特,临床心理学家、儿童治疗专家、家长教育专家、博士。他著有《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他说,
我是一名儿童心理治疗医师,我给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孩子提供治疗。假如我给孩子们治疗一个小时,持续一年之后,他们的症状消失了,他们感觉好多了,并开始和他人相处,甚至在学校里也不再感到烦躁,那么,我做了什么产生效果呢?
我用一种关心的方式与他们交流。我利用每一次机会帮助他们培养自信。如果这种沟通方式能让有病的孩子恢复心智健康,那么其原则和实施也应该属于父母和老师。
尽管心理治疗医师也许能够治愈孩子的心理疾病,但是,只有那些和孩子朝夕相处的人才能帮助孩子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2.同理心,最重要。
在他的这本书中,帮助父母学习——
如何以更关心、更有效的方式对待孩子;如何了解自己的感受并更多的理解孩子的感受;
如何管束孩子而又不让孩子丢脸;如何批评孩子而不让孩子遭到贬低;
如何不加评判的赞扬孩子;如何发怒而又不伤害孩子;如何承认孩子的感觉、认知、观点,而不是和孩子争论;
如何对孩子做出回应,才能让孩子学会相信自己的内心,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
比如,一家人都计划好要外出踏青、野餐,却突然下起了雨。孩子的烦闷会引起一家人不好的心情,甚至冲我们发火。
我们会很自然的说,
这雨,又不是我让它下的,你发火又啥用?下回再去不行啊?
其实我们不理解孩子,他是用这种方式开表达内心的失望、沮丧。
如果,我们换作一种说法:
这该死的雨,真让人失望啊,我们都已经准备好了。
这样的回答,回应了孩子的不良情绪,让孩子看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意见或安慰,更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
我们遇事,往往忙着帮儿童分析事情本身?却忽视了他内心的真实的情绪。
当我们自以为是地梳理事情经过时,又再次重现了事情经过,再次激怒他的情绪,更不利于释放他的情绪。
父母倾听孩子在愤怒的外表下所隐藏的担心、失望、无助,表达自己对孩子情绪的理解。这样,能很快地帮助孩子恢复平静。平静之后,才能真正面对和解决问题。
3.换种说法,海阔天空
(1)只陈述感受和想法,而不攻击孩子的人品和尊严。
(2)情景练习,锻炼孩子的判断力和选择力。
案例1:
在饮食上,应该这样问孩子:今天早餐,你是想吃煎蛋还是炒鸡蛋?
万万不要问:今天早餐,你吃什么?
这样的问题传达给孩子一个信息——
父母提供了很多选项,选择是你的责任,他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一定的责任。
我们的教养目标,是要告诉孩子,他们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他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负责。
案例2:
一个小女孩回家就大喊:“我没有办法打棒球了,我没有一件合适的衣服。”
她的妈妈这样来回应:“我很生气,我真的很生气。我给你买了六件棒球衣服,你不是放错地方,就是丢了。你的衣服,应该放在你的抽屉里。这样,当你需要的时候,你就知道去哪儿找到它们了。”
首先,这位妈妈表达了她的愤怒,但没有辱骂女儿,没有提过去的牢骚,没翻旧账,没责骂她,只描述了她的心情。然后,教给孩子该怎样做,才能避免不愉快。
父母如此表达自己的情绪,既让孩子知道父母忍耐是有限度的,也能让孩子体会到真正的关心。
父母希望孩子有礼貌,自己却很粗鲁;父母希望孩子整洁,他们却邋里邋遢;父母希望孩子自信,他们却对自己毫无把握;父母希望孩子快乐,但是他们却经常不开心。
所有的所有,我们要用自己的行为引领他们,跟他们一起成长!
第二部分:
确定了每天中午“网络领读家教书籍,畅谈家教心得”的家长人选。
赠书仪式公益活动结束后,我们班的郭子怡家长,结合自己的所听所想,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用心的妈妈 智慧的妈妈下一期,继续我们的探索。❤
终将枝繁叶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