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解读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儿童观察案例解析

解读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儿童观察案例解析

作者: hi_5may | 来源:发表于2017-08-08 15:11 被阅读0次

注:为合作者之一

案例片段:(小豆,女孩,五岁)

小豆和老师(我)在游戏室。

小豆说:“我拔牙了。还做根管治疗。根管治疗的时候,好像草莓酱的麻药。医生问我:‘还有感觉吗?’ 我说:‘没有感觉’。我拔牙的时候是全麻。”

我给小豆讲了我自己拔牙时打麻药的事情。

小豆说:“我住了一个月的院。妈妈爸爸陪我,妹妹在姥姥家住。姥姥家有下铺,还有姥爷缝的有头发的洋娃娃。我的姥姥去世了,我没见过奶奶、爷爷和姥爷。老人只见过太奶奶。我的太奶奶已经死了。”

我说:“是不是对死有点担心?”

小豆说:“我给你讲个故事。有个人,在大街上,他不干活,后来死了,埋到地下。我听了这个故事特别害怕。晚上,妈妈说:这只是个故事,不用害怕。妹妹捂着眼睛。死人会穿旱冰鞋,活过来,把活人砸死。”

我说:“所以你很害怕?”

小豆点头。

我说:“以前的人,不知道死人活不过来。现在我们知道了,死人是不会变活的。”

这段对话之后,小豆转移到了下一个话题。

案例分析:

小豆的这个话题,由拔牙的经历而起,到生病住院,再到“姥姥去世了,太奶奶已经死了”。出现了死亡,这个话题还没有结束。她接着提到人死之后的情景:“死人会活过来,把活人砸死”。整个对话过程,逻辑非常清楚,层层递进,表达了小豆的多重恐惧。其中,最深层的就是对死亡、以及由对“人死后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未知带来的恐惧。这种恐惧还引发了可怕的想像:“死人会穿旱冰鞋,活过来,把活人砸死”,既表达了对死人会活过来伤害自己的担心,也唤起了对可能带来伤害的尖利物品(如旱冰鞋)的担心。

这时候我的回答:“死人是不会变活的”,在向她确认:死人不会复活,更不会伤害到活人。于是,小豆的恐惧和担心终于得到释怀,从而转向其他话题,新的话题是爸爸曾经给她讲过的一个故事。爸爸讲故事这件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说明小豆能够面对现实了。

整个对话中,存在两个假想。一是:姥姥去世了,太奶奶死了。二是多处提到妹妹。真实情况是,小豆的姥姥和太奶奶都没有去世,她也没有妹妹。

“姥姥和太奶奶都去世了”,孩子用这样的假想来表达对死亡的恐惧和对亲人的担心。当成人听到孩子说活着的亲人已经去世时,很容易臆断为孩子对亲人存在恶意,即孩子对不喜欢、讨厌的人,潜意识里希望他们消失或死去。但对小豆来说,这是她害怕面对的情况。这种害怕与恐惧,一直她脑袋里盘旋、发酵,让她有一种“这件事已经真的发生了”的错觉。

“妹妹”在对话中出现了两次:“在姥姥家住”,以及“捂着眼睛”。此处的妹妹实际上是另一个她自己。小豆曾多次提到“妹妹”,这个“妹妹”都是以胆小或做错事的形象出现。当小豆遇到她不愿意面对的事,或者害怕的情景时,就会将主人公替换为假想出来的妹妹,让妹妹承担,来缓解自己恐惧。这是小豆对恐惧的一种应对方式。

上述的案例中,集中展现了孩子如何处理和表达内心对死亡的恐惧。这样的恐惧,使得小豆很容易通过各种事件联想到死亡,并通过假想来缓解恐惧。成人很容易误解孩子的假想,认为孩子撒谎、不诚实,却忽略了孩子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无法承受的恐惧。

死亡恐惧从何而来?

首先来自分离的体验。大概三岁左右开始,孩子会对分离有切身的体验。当生活中涉及死亡时,如小宠物死去,故事里有人死去,家里老人去世,或者听别人提到过死亡,孩子对死亡就有了具体的感受。此时,孩子的认识是:死了以后就永远见不到了。因此,此阶段孩子害怕死亡,是害怕与父母或其他爱的人分离。

其次,死亡对孩子来讲是很抽象的。人死了之后会发生什么?变成什么样子?对孩子来说悬而未决。因而有些孩子会幻想,比如案例中的小豆。这时候如果恰好从故事中或其他孩子口中听说鬼怪形象,就会把二者进行关联。除了对死亡,也会对同样不可知的鬼怪产生恐惧。

第三,在我们的文化中,成年人提到有关死亡的话题时,多少带着神秘、恐惧、禁忌的意味。成年人对“死亡”的回避态度,一方面,加重了孩子对于死亡不可知的疑惑和担心,另一方面,也无法对孩子的恐惧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恐惧无处消解,孩子只好自己处理,或是反复想象,或是深埋心底,特别时刻这恐惧便会被唤起,如遭遇黑暗、听到吓人的故事时等。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来源,成年人会有意无意地提醒孩子可能存在危险的场景,以便起到警示作用,如自然灾害、动物伤人、暴力犯罪等。孩子(尤其是敏感的孩子)很容易吸收到环境中令其不安、可能造成伤害的信息。尽管成人的本意是给孩子建立安全意识,保护孩子免受伤害。但实际上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周围环境是不安全的,随时可能有危险发生。例如前段时间公园老虎伤人事件发生后,一个4岁男孩的姥爷给孩子看了视频,还特意叮嘱:“千万别乱跑”。一连好几周,这个孩子见到老师和小朋友都会说:“我告诉你,老虎会把人咬死!”在他的认知里,老虎随时都可能跑出来伤人,他对老虎可能随时伤人的恐惧也在持续。

如何来回应和支持孩子?

第一个阶段:

有些孩子对死亡并未形成很深的恐惧,只是好奇,想知道"死"究竟是怎么回事。对这类孩子,倾听他们对死亡究竟有什么样的好奇,从这里出发,帮助他们自然而然地面对“死”的概念。例如,关于人死后会去哪里,孩子们通常能够借助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枯荣,来解释人生与死的现象,生发出朴素的轮回观念,即:人死了之后,有一天还会重新回到地球上,成为新的生命。

对于一些出于对永远分离的担心,过度地恐惧自己或亲人死去的孩子,这样的朴素的轮回观念,是极大的安慰。《妈妈,我来了》和《星星在唱歌》这样的故事中,对天堂的梦幻般的描绘,正适合4岁左右因死亡而焦虑的孩子。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天堂在孩子的心中,就如圣诞老人一样,是高远而美好的存在。有一天,当孩子说:“圣诞老人的礼物其实是爸爸妈妈准备的”时,我们就会知道,同样对生与死,他们也会穿过对天堂的想象,走在探寻自己的答案的路上。

此外,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死亡”事件时,如:家里的小宠物不幸死亡,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埋葬宠物,在坟墓旁栽种花草来做标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意识到:物质上的分离并不意味着精神上的分离。在清明节等纪念亡人的日子,也可以借助相关绘本,如《小莉的中秋节》,孩子会学习我们如何纪念逝去的亲人。

通过这些经历,孩子对“死亡”的体验有了更加丰富的层次。亲人的逝去,并不意味着只有痛苦与分离,对亡人的追思与怀念,对生与死的感怀,都会使我们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

第二个阶段:

有些孩子,在对死亡产生好奇或恐惧的初期,没有能够得到恰当的回应时,如果又从外界获得了和死亡有关的恐怖词汇或形象,例如鬼怪、僵尸、木乃伊等,则会进一步加深对死亡的恐惧,并伴随着对这些恐怖词汇或形象的恐惧。

当孩子们之间大量谈论这些词汇时,意味着已经对他们造成了不安和焦虑。如果这种不安与焦虑主要来自对“死亡”的恐惧,我们可以采用第一个阶段对应的解决方法。如果孩子主要表现出对鬼怪等概念的恐惧,往往是因为这些概念是不可知、不具体,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画画、故事、游戏、塑形等方式,帮助孩子一起对鬼怪具象化,会大大地减弱孩子的恐惧。《法国小幽灵趣味图画书》是每一个怕鬼(或幽灵)的孩子都会喜欢的书。幽灵是如此可爱,以至于我们会忘记害怕它们。

此外,鬼怪、僵尸、木乃伊这些概念的出现,都是来自于人类在意识发展初期对死亡的无知和恐惧。对某些追问鬼是否存在的孩子,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他们:鬼是不存在的,是人想象出来的。“鬼怪(或者地狱)”的概念和“天堂”的概念似乎有某种对应之处。但是二者又截然不同。鬼怪、地狱来自人类的恐惧、绝望与无知,但天堂却是一切美好与秩序的来源。天堂是世界的“子宫”,是人类的发源地。孩子通过直觉去知晓这一点,他们还不会执着于“天堂”这一词的含义究竟是什么,那是他们长大以后要面对的问题。

第三个阶段: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让他们恐惧的事情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更多是现实中可能会危及人身安全的具象的事件或人物,例如小偷、杀人犯等。他们通过大人、媒体接触到监狱、抢劫等等让他们触目惊心的画面或新闻。这时,他们的恐惧是非常真实的。还有些孩子,通过有关动物之间厮杀的视频,吸收了弱肉强食的概念,并把这样的概念使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这些都会给孩子们带来强烈的不安和恐惧。一方面,大人希望孩子能够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他们还不足以强大到能够保护自己免受这些可能的伤害。

在这个阶段,故事提供了一个缓冲地带。在童话中,古老的时代遥远的国度里,发生过的那些关于恶如何发生、又如何被惩戒的故事,在警戒孩子们的同时,也在告诉他们:善终将战胜恶。进一步,圣徒的故事、释迦摩尼的故事,则是关于善如何转化恶,这是关于我们如何创造美好世界的寓言。接下来,孩子们还会继续听到很多关于善与恶的神话、历史,再到新闻。叙述中的恶越来越具体,而善也越来越实际。在这些故事中,孩子们一点点地进入真实世界中的善与恶,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有了自己的生死观,有了自己的对生命意义的诠释。这一过程中,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也可能会不停地追问自己:我们害怕死亡吗?我们如何理解生与死?我们希望孩子如何面对生与死?我们信任这个世界吗?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和智慧去面对和改善正在发生的恶吗?父母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会通过情绪、语言与行为深刻地影响孩子。

死亡是一个我们无可回避的终点,然而在既漫长又短暂的一生中,如果有幼年时遥远的天堂的图景,或者是地堡中那些小幽灵轻快有趣的派对,或者和家人一起怀念死去的先人的仪式,或者那些善恶交织的故事,再或者与父母意味深长的对话,总会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勇气,去更加从容地面对死亡威胁与恐惧。

附:通过绘画克服恐惧的实例(感谢齐齐妈妈提供)

六岁的齐齐从朋友关关那儿听来了吸血鬼的故事,据说会直接叼着小孩的脑袋飞上天。齐齐应该是被这个故事吓坏了,放学回家的路上,会不停地问:世界上真的有吸血鬼吗?

我说:没有,那都是编出来吓唬小孩的。

齐齐说:有,关关有一次住在山里,晚上的时候看到过。特别可怕,会吃小孩。

我说:是吗?可得把小孩看好了。不过,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听说有这个东西,我也没听说过谁家的孩子被吸血鬼吃了呀。你是不是担心吸血鬼会来到你身边把你吃了?

齐齐说:是。

我说:那你放心,在家和在学校都很安全的。我们都会保护好你的。

齐齐说:那万一你们睡着了,吸血鬼来了怎么办?

我说:咱家窗户门都关的严实,小区里还有保安。

齐齐说:吸血鬼会飞~~

我就这样被逼入死胡同。

总之,在后来的一段时间,我和齐齐经常进入这样对话,他说有,我说没有,然后他举出各种万一的情况让我无路可退。直到有一天,关关也来我家里玩。饭桌上,两人又开始讨论吸血鬼。我一看,这怎么办啊?

灵机一动,想起以前我姐经历的一件事。有一个晚上,她从我奶奶家回我家,没有路灯,被路旁的柳树吓了个半死。我就说:我给你们讲啊,我小时候,有一个晚上,在外面玩了之后回家,要沿着一个水渠走长长的一段。我们小时候,小路上都没有路灯。所以,我就一个人在那条黑乎乎的路上走着,唯有一点点月光照在路上。突然,我看到有一个人背着背篼站着路边,一动不动的。我心想,他是谁?做什么的?为什么站在这儿?然后,我就咳嗽了一声。那个人还是一动不动。这下把我吓坏了,我撒开腿就往家里狂奔,一口气就跑到家门口。到家之后,心还吓到砰砰直跳。等到第二天,我害怕的都不敢去上学,因为还要经过那条路。姥姥没办法就说,走吧,我带你去,现在大白天,不用害怕。等我和姥姥走到那条路上时,你们猜猜,我看到了什么?

他俩说:鬼?

我笑:才不是呢。是一块大木板靠在一棵歪脖子树上。轮廓特别像一个人背着背篓。

然后,我问关关:你住在山里,晚上黑乎乎的,你会害怕吗?

关关说:有一点。

我说:是啊,要是我,也会害怕的。也没有灯,风吹过来,那些树也会晃动,很有可能你看到的是树影子。

齐齐马上就接受了这种说法,说:对,你看到的是树影,不是吸血鬼,就没有吸血鬼。

这天晚饭后,齐齐画了一幅关于吸血鬼的画。他画了粉红色的吸血鬼,有小孩,但是小孩都被一条龙保护在身下。

当他画出这幅画之后,我就知道,关于吸血鬼的心结,他算是彻底解开了。从此之后,他果然再没有提过吸血鬼的话题。

相关文章

  • 解读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儿童观察案例解析

    注:为合作者之一 案例片段:(小豆,女孩,五岁) 小豆和老师(我)在游戏室。 小豆说:“我拔牙了。还做根管治疗。根...

  • [44]去除恐惧,任何事物都是能量

    人最大的恐惧,无非是对死亡的恐惧。《恐惧症的前世根源》中的几个案例表明,对死亡的恐惧还会“遗传”给来生。灵魂大师通...

  • 心理学演义(21)阿德勒:逆袭倒霉蛋,鸡汤界鼻祖

    生平:倒霉蛋的逆袭 阿德勒说:“生活的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 那么,阿德勒儿童时期都经历了什么死亡...

  • 刘丰老师对死亡的解读

    既然我们对死亡有恐惧,那我们就要了解死亡和生命现象,对生命做一个科学解读,它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的科学解读 首先,...

  • 壹心理|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第一讲导言解读)

    【本节主题】 本书的导言解读 【本节简介及学习收获】 本节主要是对《精神分析案例解析》这本书导言部分的解读,包括治...

  • 【精句摘录】这样看待死亡,就可以度一个恬淡的人生

    这样看待死亡,就可以度一个恬淡的人生 1 我常常观察到,很小的孩子就会表露出对死亡的困惑、恐惧和关注。不管大人们怎...

  • 死亡觉察5

    心理研究表明,人从儿童甚至婴儿时代就开始面对死亡这个问题,有死亡恐惧表现及相应的心理防御机制。你对死亡的最...

  • 谈死亡

    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不是恐惧死亡本身,而是恐惧对死亡的想象。 一开始意识到死亡的恐惧,是在初中时期,那会儿,我没由来...

  • 对死亡的恐惧

    对死亡的恐惧是所有恐惧中最大最根本的恐惧,而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所以对死亡的恐惧可谓如影随形。...

  • 对死亡的恐惧

    大姑姐的祖奶奶今天中午突发脑溢血,姐夫把他祖奶奶送到医院后,医生说她年纪太大,已经无法抢救,只能回家等死。 姐夫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读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儿童观察案例解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pbt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