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题型特征入手,理解不同设问限定的指向差异,辅助解题
纵观近些年新课标全国卷,历史选择题可以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反映类。这类题目多采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
问题的切入点往往很小,多通过一些历史的细节考查背后蕴藏的深刻的历史背景。试题考查的不仅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而且是在此基础上对某一历史现象、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反映”所体现的内容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解答此类题目,要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把材料所体现出的细节信息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去思考,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要密切注意同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把材料信息放在相应的教材背景下思考。
“表明”“说明”类。此类题目即根据材料得结论。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结论必须是充分的,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充分”表现为:①主体上一一对应 ②时空上恰当对应(如“汉朝”≠“古代”) ③材料与正确选项内容相符,逻辑方向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表明”和“反映”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结论的“表象or本质”,而在于材料与正确结论间的关系。“表明、说明”是充分材料到充分结论,题干、结论往往在时间、主体上严格限定,在程度上准确拿捏;“反映”是小切口深分析,给出历史细节,让考上选出“能解释这一历史细节的最佳选项”。“是什么”和“什么能解释它”,显然是两件事。
当然,“表明”和“说明”在含义上略有差异。“表明”为求答历史事物的本质,“说明”还有分析、阐释之意。从数量上看,表明出现的频率远大于说明。近些年全国卷出“说明”,正确选项限定词多为“尚未”、“存在”、“具有”、影响等。
历史名词类选择题。历史名词类选择题在近几年高考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应当引起考生及老师们的关注。材料类选择题主要分两种:一是材料出现名词(“这一举措”“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在选项中加以阐释:二是题干提供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题肢提供解释。(“由此可知”)
解答历史名词类选择题,应理解名词的含义,分析成因和影响;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坚持得出结论的充分性。
程度类选择题。这类题目的四个备选项,有的不符合、有的部分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的要求,有些备选项与题干的关系,与其说是正误关系,不如说是程度关系。这类题目常出现的标志词有“主要”“最”。选择最佳选项的依据如下:
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是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选取的选项应对历史事件的产生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他选项或由于这一选项而存在,或是只对事件的发展起到加速、延缓的作用。
③最佳选项表述更全面、更准确;与历史事件的时间关系上最恰当(时常为时间上最接近)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常的解题过程中,同学们常将“主要原因”四字并列,这样常常导致只见“原因”而不见“主要”。私以为应该分开处理。
题外话,“主要”与“重要”不同。重要强调地位,即某因素是某物的一部分,实际上“有就行”,到底重不重要,咱不知道;“主要”必须是结构中比例最大的部分。不给出数据或给出的数据不是最大的,则不能选主要。“选项出重要,一般都对;选项出主要,一般都错。”
还有一个经典的小木屋和大洪水的故事。山前有栋小木屋,有一天来了大洪水。大洪水把小木屋冲倒了,“大洪水”是小木屋倒掉的主要原因,“木结构的不稳定性”是小木屋倒掉的根本原因。在新课标全国卷中,从未出现过根本原因,因为根本原因重在背诵,考查价值不大。
“比较、变化”类选择题。①求同型:比较历史事物的相似之处;②识异型:比较历史事物的不同之处。
对于时间间的对比,有以下处理方式:①画出时间轴,标出题干所给的时间;②在对应的时间上标明现象 ③比较现象间的差异 ④结合所学知识,原因一定在变化前和变化中之间的那段时间发生。
要注意:
①长期存在的, 覆盖多个时间段的原因,不能促成短期的变化;
②变化期以外发生的事物,不能促成这一变化;
图表类选择题
图片类,审时间空间信息;审主要构图要素及其变化;
表格类:①审表格名称 ②横纵 ③数值变化画箭头 多“↑”少“↓”
④分析现象与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