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读过《周易》的朋友都会有所了解,《周易》主要是由通过阐述和解释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六爻,而构成的理论哲学。在以《周易》开篇所提到的“易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凶吉,凶吉成大事”,的理论基础上进而延伸。出现了六十四卦和每卦所产生的六爻(乾卦与坤卦多一爻为七爻),六十四卦起于乾坤(象征天地)止于未济卦。全文就像是在给我们呈现,自天地所生以来一切自然界与人的发展规律和运行轨迹。而未济卦所阐释的并非终止,而是象征着新的开始。通读全书会有一种像是在一个圆弧亦或者车轮之中运行,一个旧的过程过去了,一个新的过程又紧随着开始。新旧交替。周而复始,唯一不变的是蕴含在大道之间的规律和道理。这种道理我们可以理解为“客观规律”,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在《周易》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中正”,那么何为“中正”呢?纵观六十四个别卦每一个卦都是由两个经卦所构成,可以分为上卦和下卦。卦象六爻的位次有奇,偶之分,即阴,阳之别。初·三·五是奇位,为阳位。二·四·上是偶位,为阴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便称为“当位”,如爻是当位的那么便称之为“正”。而“中”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把一个别卦拆成两个经卦来看,就会发现上卦和下卦每个卦中间那个爻就称之为“中”,也就是别卦中的二爻和五爻。中位象征着人和事物坚持中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得中优于得正,故《周易》中二爻,五爻多吉利之象。如果阴爻居二位,阳爻居五位既得“中”又得“正”谓之为“中正”。象征着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具有最为良好的发展条件。李光地在《周易折中·义例》中说:刚柔中正不中正之谓德,刚柔各有善不善,时当用刚,则以刚为善也;时当用柔,则以柔为善也。唯中与正,则无有不善者。然正尤不如中之善,故程子曰:“正未必中,中则无不正也”六爻当位者未必皆吉,而二五之中,则吉者独多,以此故尔。
通过《周易》中对于“中正”的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一直影响着我们的“中庸之道”,其最开始就源自于此。在读《易》时我们还会为书中的“卦辞,爻辞,文言及彖辞”,文词之优美,道理之朴实所深深吸引。譬如:我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源自《周易》的乾卦和坤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再如很多人都知道的,甚至有些人会以此作为家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等。甚至《周易》的很多语言也深深影响着现今文学艺术,如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中乔峰所使用的,降龙十八掌的招式名称,也都出自《周易》书中的乾卦各爻辞之名。综上所述,这本古老的经典之书对于我们后世之影响,是十分广大和深远的。它不仅仅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之所处时代的状况,与此同时它也能够让我们结合古人之哲学思想来审视现今社会。即便书中的个别观点由于受时代的限制与影响,已不能在现今社会起到直接的影响了,但纵观历史进程我们仍然有理由坚信,这本被称为“中国的圣经”的经典之书,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甚至永久都会对我们起到不可限量的影响及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