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烧心香”这个词,我啃读了本节两三遍,还是有点儿迷惑。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大先生的由衷敬佩。
先生在若干年前参观某所学校时,被大家的敬业,大家对农民由衷的爱,对为农民服务的乡村教育所震撼。
震撼的,当然还有读到本节内容的你、我、他、大家。
1.先把自己真正农民化,然后再通过教育去化农民。
自己如果还是四不像,又有何实力和立场拿个人魅力影响去别人呢?
先让自己融入其中,才更能感同身受,产生共情,在理解、体谅的基础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前几年在老家,应该是我融入感最满的阶段吧,跟孩子们接触得多了,与家长的心贴得近了,许多小细节就更容易看到并及时捕捉住了,也正是因此,三方的关系更融洽,工作中收获到的存在感成就感更瓷实。
那这美好时光一直都在,是前进路上的“加油站”。
感谢那段贴身跟进的时光。
2.让家长相信、孩子是最好的种子,没有长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的农民。
这句话我看到的下意识反应就是可以置换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小王子》中独一无二星星一样。
要学会静待花开,静静的等待“地下的种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生根发芽”——自由如空中的鸽子,勇猛如斗虎的狮子。
3.教育+生活+社会
陶行知以一位他由衷敬佩的杨瑞清校长为例,阐释了何谓“教育即生活”,杨校长用自己一己之力,创造了一个教育奇迹、教育神话。
一所农村落后地区的小学,怎样挖掘自己的优势?聚焦自己的特色跑赢别人呢?
到生活当中,到大自然当中,去寻找教育资源,把孩子的校内学习和校外生活打通,让孩子们的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
这不就是最睿智的变劣势为优势吗?
这就是逆向思维,最大限度的发掘内部资源。有时候我们可能浪费了许多身边。这里绿色最天然的资源优势,深层原因还是缺乏对教育这方热土的真爱,缺乏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4.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孩子考上大学
若不扔下这份执念,不管是从教者还是受教者,平日的生活就是一种身心折磨。
我们必须承认,能考上985和211的孩子在人群中毕竟是少数,必须得直面普普通通的孩子(包括你我)注定就是平凡人。
这部分“凡人”就不配接受教育了吗?就无需接受教育了吗?
教育真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日后的我们)的能力——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对幸福的感受力,让孩子们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幸福的过完这一辈子。
多么掷地有声又接地气的话语呀!
5.尊重孩子生命成长的自然节律
教育其实就是来料加工,每一个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原生态家庭,必须接受这种多样化和差异化,在此基础上寻找“最大公约数”,才是教育该有的生态和心态。
比如明确有教无类,倡导合作学习,支持自主发展。比如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这才叫尊重孩子生命成长的自然节律。
来到我们教室的这群孩子,就像一座花园里形形色色的花,其中可能只有“几株百合花”,其他的还有玫瑰、郁金香、月季、甚至还有无花果、狗尾草……
他们都有自己的生长节律,为何非要简单粗暴的把所有的花们、苗们按照百合花的要求去培育呢?这是罔顾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出力不讨好,是在打着爱的旗号行的“戕害”事实呢!
用虔诚之心,似供佛之焚香那般真诚,用心去爱,爱孩子,理解孩子背后一切的一切,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则,春暖花开就在不远处等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