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的文学擦边球现象:提到林徽因,就带出除她丈夫外的另两个男人:徐志摩和金岳霖。
实际上,林徽因的元生活里,有更多重量级的标签:中国近现代女建筑学家、诗人、作家,参与国徽的设计者。又比如,这篇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九十九度中》,一座由她本色建造的文字“建筑”。
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是短篇小说,但涵盖面极广。看第一遍,基本是混乱的。且第一印象,很热;第二印象,进行时。
最早对“九十九度”非常好奇,好奇它到底是多少度,查资料后得知相当于37度。不过这个温度对于有“火炉城市”之称比如重庆动辄40度高温来说,其实并不算什么。但这篇小说从标题一直到结束,都是一种热火朝天的景象。
不长的篇幅,世相百态,二十几个场景,四十几个人物轮番上场。阅读作品时,有一种俯瞰全城的视觉,就像现在的无人机,高高在上,底下发生的一切事情一览无余,也只有这样的视觉,才方便将出现在视野中的众生相一一做对比:
穷人的疲于奔命,富人的安闲自在;这边挑夫命丧黄泉无钱安葬妻儿无状,那边张灯结彩钟鸣鼎食好不热闹;老太太绸缎金银的生命亦有疲惫与伤痛,少奶奶们荣华富贵傍身同样也轮番受气;阿淑婚礼上心事重重想着恋人却只能一鞠躬一鞠躬地和幸福作别,幼兰和羽表亲你情我愿打情骂俏又在书房斗气;卢二爷嫌家中饭菜缺乏个性太太脸色难看满街找食打发时间,挑夫高温下用满是泥泞凝结的布鞋汗流浃背挑着满汉全席只盼望东家“怪热天,多赏点吧。”……
太阳地球月亮各自在公转和自转,地上密密麻麻如蝼蚁般的众生各自在有限的空间里画着自家的圆,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如果没有学建筑宏观总揽全局的布控,是鲜少有如此构思的。那如此磅礴的场面,怎么一一照顾到?提炼出一个关键词,来帮助理解这篇小说——“现代性”。
“现代性”是评论家李健吾提出来的,他评价《九十九度中》这样说到:
“在类似的平民生活题材的创作中,尽有气质更伟大的,材料更真实的,然而却只有这一篇,最富有现代性……把人生看作一根合抱不来的木料,《九十九度中》正是一个人生的横断面。”
在看到“现代性”这个比较陌生的文学术语前,对《九》的结构解读印象最深的就是电影“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是一种电影制作中的技术或手法,它通过将一系列镜头按照一定的逻辑和艺术构思进行组合和排列,以达到特定的叙事、表达或情感效果。
有意思的是,这种手法最早就是起源于建筑学,作者林徽因用这样的手法写《九》,也就在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了。
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评论《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怎样陆续登场时提出了“鸾胶续弦法”,比喻“两条情节线联结的技巧”。那么,在《九》中,这种令人想入非非的概念又是怎样体现的呢?接着带出要说到的“现代性”——
“现代性”在《九》中的解析,由南开大学英才教授刘俐俐从新叙述学的“窗口”概念出发解读。经教授的一番解读,关于李健吾提出的“现代性”,在我看来,就是将“蒙太奇”手法和“鸾胶续弦法”组合在了一起,还突然想到了一句顽童语:“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个瓜。”
刘俐俐教授用了两个大词、两个计算机术语——“横向窗口”和“嵌入窗口”,来解析了这篇文学经典。是不是越来越迷糊了?不急,举个例子就清晰了:
先说“横向窗口”——
其实“横向窗口”就是“葫芦娃”结构,小说中是这样体现的:一开头用挑夫在酷热中送食品,引出了张老太太办寿宴,挑夫路过卖酸梅汤的摊面,引出恰在此时也路过的卢二爷;由卢二爷引出车夫杨三;由杨三引出欠他钱的杨康,两人打架,吵闹声传到正在举行婚礼的阿淑身上;由婚礼引出六姨家的丽丽等等,人物一个勾连着一个出来,期间还引出了更多的小人物。
再说“嵌入窗口”——
“嵌入窗口”在我看来更简单粗暴,就是叙事中的“闪回”,叙事手法的“插叙”,比如:老太太寿宴上的回忆,阿淑拜堂时的回忆,逸九在冰淇淋店的回忆等。
场面铺了满城,却只叙述了一天之中发生的事情,怎么收束?作者用了报馆,也就是,这一天中,发生在大人物小人物、富贵人家、苦命穷人身上,即便是千差万别的命运,在报馆编辑眼中,不过就是一页版面上的素材而已,报纸每天都要更新,日子还在继续,挑夫继续跑路,杨三还在局子里等卢二爷取保出来,阿淑开启她并不愿意的婚姻生活,死去的挑夫在他儿子披孝衣讨来的安葬费中“安息”…….
作者令人叫奇的构思、以简洁的语言,寓讽刺幽默诙谐在其中,将女性在表达中的细腻和截取专业中的异曲同工结合为一体,为读者捧出了一道酣畅淋漓的文字大餐,尤其在当下这个高于九十九度的酷暑中阅读,可谓是跨时空同频,更增强了阅读体验,无比快哉!妙哉!
而每一个我们,也都在各自的九十九度中继续着自己“蒙太奇”的日子……
理事会读写营第十期第五讲作业:读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