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律的写作,常常让我陷入素材的泥沼,每天都会为此呕心沥血。自开始日更以来,我常常会留意观察身边的微小事物,希望能从中获取灵感。有时是路上的风景,有时是节假日的喧嚣、有时是晚风的宁静,有时是同事们的八卦,等等。它们自然而然地蹦进我的脑海。
每遇新鲜事儿, 脑袋里首先思考的是这事儿能否为我的文字添砖加瓦。有时,于同事们的闲聊中,我也会意外收获一些有趣的信息。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此时的我定然处于上班的忙碌之中。
想要马上写下来是不可能的了,可八卦毕竟是别人的八卦,非我所亲身经历,若等闲暇时再记录,记忆力不是很好的我,可能早已将它忘到九霄云。于是,时间长了,我学着收集灵感。于忙碌中快速记录下信息碎片,不求质量,只愿它能唤起我写作记忆的大门。
即是如此,在很多时候,我会发现,听故事时的感受,与看信息碎片时的感受还是不一样的。当时觉得触动心弦的故事,过了那个时间,那个氛围,心绪就再也无法跳跃起来。
当然,有剩于无,好歹可以提供些参考,总好过茫茫大海捞针,让心灵深深焦虑。焦虑的原因主要是,业余写作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快速进入主题,时间就会在我的发呆中悄悄溜过。等到灵感出现时,我又得奔向忙碌的生活浪潮里。
因此,我常常写一堆半成品,放在草稿箱。常想着回头还能再续写,可人生毕竟是趟单程旅行,独自跨越荆棘和沼泽,明日自有明日之事,光阴流过,便难以再回到最初的起点。
思于此,还是觉得要系统学习为妙。比如,笔者最近在自学范松老师的视频课程:“写人记叙文。”
其写人记叙文的定义是:“通过记叙与所写人物紧密相关的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某些特点和优秀品质的文章。”
而它的特点是:“通过人物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或所思所想来体现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
看着并不复杂,实则认真操作起来,又会分为很多细微步骤,要如何操作?又得细细斟酌。
理论并不太难理解,难的是具体操作起来,还是有些吃力。原因无他,只因自己才疏学浅,文字底蕴积累不够。比如,如何刻画一个人?如何描写外貌?此人外貌是怎样的,需用什么词能精准形容?都是个问题。
不过,知道自己的不足,恰恰给我的写作素材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契机。“菜就多练。”这是当下在孩子小学校园间流行的一个词语,于我来说也是非常契合。
从今天起,从最细微处着手,每天选一个熟悉的人, 细细斟酌。哈哈哈,身边的人那么多,足够我写一段时间了,近期不用担心素材来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