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望
南水北调通水已经几年了,移民的群众已经在他乡生活了七八年时间了,人们都知道位于渠首之边的淅川县移民群众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真正与其面对面的了解还真没有。
从听到东岗这个名字,一直到东岗村里去,中间经历了近一个月时间。客观上有工作忙的原因,主观上其实是对于移民新村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复杂情愫,让我在心灵深入既爱之,又生怕见面之后的悔之。
一个冬日暖阳高挂的上午,我驱车到构林镇政府,与早早在此等候的村干部汇齐,然后直奔东岗而去。
出镇区沿着邓襄路向南三里地左右,顺着宽敞平坦的水泥路一直向西走,远远地就看到一片整齐的农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知道,这就应该是我此行的目的地。
下车时,看到路口悠闲地坐着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三五个小孩在她们身边玩耍。我脑子中突然就想蹦出几个词:颐养天年,怡然自乐。看来,我此行前心中的复杂情愫显得有多么多余啊。
给我们带路的是一位五六十岁的汉子,浑身上下充满了农村人的朴实,到村支部才知道他叫张新林,是原村支部书记,今年五十五岁了,去年由于身体原因才退了下来。
说起搬迁,张新林可以说如数家珍,因为当时动员搬迁一直到移居构林镇,他是直接的参与者和动员者。此刻,当我好奇的问些有关移民时有关问题时,他仿佛又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之中,娓娓给我道来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东岗村原来在淅川县香花镇,位于南水北调工程的源头,居丹江水一步之遥。祖祖辈辈的人都是喝丹江水长大的,所以对这片有山有水的土地感情是十分深厚的。
我们村子原来有1700多人,大家早就知道我们村要搬迁到外地,但真到这一天,我们才切切地感受到故土难以割舍的感情。镇里动员我们搬迁到邓州市构林镇,为了让世世代代不忘东岗这个名字,行政村仍叫东岗。在离开故土时,我们都哭了,特别是老年人,抚摸着故土,难舍难离。
现在的东岗村共有235户,人均1.3亩地,于2010年8月28日从淅川东岗村移民过来,这个日子是村民们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日子。为了南水北调这一伟大工程,从居住了几辈子的淅川移民到邓州,惜别故土,踏上异乡,难离故土的乡情曾经让每个人都魂牵梦绕。
看到政府集中为我们建造的新房舍,为我们规划建设的新校舍,为我们修建的健身娱乐场所,我们理解政府的一片苦心。东岗村的群众和其他移民村的群众一样,识大体,顾大局,知道什么叫舍小家为大家。说实在话,在这片新天地里,我们开始也不安过、纠结过,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完完全全融进这片土地,真正爱上这片土地。
屈指算来,我们在这里生产生活已经有7年多了,在远离依山傍水的故乡后,在这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当地群众融为一体,日子过得踏实而安稳。
说到这里,张新林的眼圈红了……,泪光中是喜悦、是憧憬。
将近七旬的曹玉莲老人,家里有五口人,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地打工,她在家里照看孙子孙女在家里上学。当我问起现在的东岗和以前的老家有啥区别时,她笑着说,现在收入比以前可强多了,虽然人均只有1.3亩地,但是儿子儿媳可以外出打工了,赚回来的钱是原来的好几倍。
在村主任邵占海的指引下,我看到村子东北边有一条引丹渠,水质清冽,缓缓东流。以前我们喝的丹江水,现在我们喝的还是丹江水。说起这些,邵占海一脸自豪。渠道北边有将近30亩左右的大池塘,政府出资蓄水,且规划齐整,一家农家乐正在热热闹闹迎接宾朋。
距离村子北边公里处是东岗村养殖小区,邵主任说这是市移民局出资建设的富民乐业工程,现在里面有养猪的、养牛的,存栏数量不少。在院落的南边,我看到一群上了年纪的老人正在编织东西,邵主任说这是村里的经济能人杨清奇的笤帚加工车间。不到四十岁的杨清奇,移民搬迁之前常年在外打工,到构林镇东岗村后,发现这边的土质非常适宜种植铁扫帚苗,想着自己早年在湖北学到的编织笤帚技术,前两年开始在村里租地种植铁扫帚苗。几年下来,规模已经发展到100亩左右,可以常年为村里上了年纪无法外出务工的老年人提供务工机会。55岁的张新芳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现在每天扎100多把笤帚,每把可以挣到一元钱。说起这些,杨清奇说现在有十几个人跟着他干活,每个月的工资平均在2500元左右。
二、希望
从东岗回来后,一直想动笔去书写有关的东岗的故事。但每次产生这种念头的时候,就有另一个声音横亘在我耳边,于是不得不放弃。我知道我是缺少去写作的契机,因为我此行并未见到村民夸赞的支部书记张飞翔。
与张飞翔相约在我的办公室见面,已经是我从东岗回来的两个星期之后。当看到他步履坚定的向我走来时,顿觉似曾相识。也许是听村民们说的多了,这个年轻、精干、聪明的支部书记一坐下,我们之间的话匣子就停不下来。
我是临危受命,当时老支书身体不好。而我在九重街做的生意正风生水起,镇里领导找到我,希望我回去当支部书记。说实在话,开始我犹豫过,觉得干支书必然分散精力,肯定会影响生意。镇领导的一句,你是个共产党员啊,深深触动了我。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挑起这份沉甸甸的重担。
这几年,国家对我们移民真的是用心到了极致,每年都会征求我们的意见建议,给我们找致富项目,找发展的路子。我们现在的村子在方圆几里都是响当当的,基础设施好,学校好,环境好,很多村民都羡慕不已。
特别是东岗村的小学,周边很多村的娃娃都在这儿上,已经有300多名学生了……说起这些张飞翔一脸自豪。
回到村里后,我想总不能事事总靠国家,我们东岗村应该借助于政府给我们的东风,自力更生,发展壮大。我自己带头出资十余万元为村里安装十盏路灯、购买体育建材以及修缮改建坑塘。
对于我做的工作,现在移民过来的1063名村民对我赞扬不已,而我明白,这对于一名任职不足两年多我来说是激励更是鞭策。作为一名移民村的支部书记,任重而道远。
张飞翔喝了一口茶,升腾的水蒸汽依然遮不住他那双似乎可以看到东岗美好未来的炯炯有神的眼,透着坚定和执着。
三、展望
蓝图已绘就,在国家持续不断的惠民政策支持下,在东岗村民聪明能干的智慧中,在新升的朝阳里,张飞翔信心饱满,激情昂扬。
作为同龄人的我似乎也被他的详尽规划所感染,继而心灵神往未来的东岗。
说起要干的大事,张飞翔的声音提高了不少。我在给他添茶的瞬间,似乎看到了东岗引路人大展宏图的梦想。我想到了习总书记提的中国梦,更是和东岗村一样发展壮大的中国人的梦。
2017年王洼组把50万元移民土地落差款拿出来,投资兴建了光伏发电站,目前已并入国家电网,以后这个组的130多人不仅自己用电不掏钱,每年还可以得到不少分红。
我们东岗现在仍有21户贫困户,为了使他们尽快脱贫,两委班子成员实行结对子帮扶,一户一策,我们有信心在2018年实现全部脱贫。
说起这些,略显疲惫的张飞翔眼中划过一道惭愧之色。
今年,我们要全力做好土地流转,实现土地三权分置,争取把土地全部流转出去。目前已经和一家合作社洽谈,争取签订长期租赁合同,保证每亩600到800元,群众不仅旱劳保收,而且还可以长期做工挣钱。
村里现在大货车不少,都是跑运输的,这是东岗村村民的传统,一些村民仍然保留了原来的创业模式,从淅川县香花镇贩运红辣椒到各地,轻车熟路。不过由于是单打独斗,生意不是很好,下一步要发挥整体优势,开拓新的市场,这方面我有网络和资源。
现在我们正在逐步把村里的养殖小区细化,提升档次,争取吸引更多的养殖企业入驻。同时还要发展莲藕种植,实行与泥鳅混养,提高亩均效益。
张飞翔说,村里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郑州干装修,跟着村里一个叫苗青树的人一起干,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收入相当可观。东岗村一直都有外出做生意的习惯,发家致富的氛围十分浓厚,所以村民的生活也十分幸福……
就是这样一群“舍小家、顾大家”甘愿付出的可爱可敬的村民,才使得一泓清水北上京城,也真正做到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告别时,张飞翔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市委市政府给我们移民安置得这么好,恁关心我们,我们只要好好干,日子肯定会一天更比一天好!
我陶醉在东岗美好的展望中,似乎看到了一颗冉冉升起的希望之星。这颗熠熠生辉之星,属于东岗,更属于和东岗一样的众多移民新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