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微博、南方周末、豆瓣、简书纷纷发来了新的推送。朋友圈也被“汶川地震十周年”刷爆。
论坛上出现了一个热议的话题:汶川地震十周年,十年前地震时,你在干什么?
大家议论纷纷,大多数人都在说正在上学。有的在上初中,有的在上三年级,还有的在上幼儿园。还有人说:“小时候不太记事,但是记得地面晃来晃去”。
2008年,我在上五年级。我记得很清楚,下午上第一节课,马老师走进教室跟我们说了汶川地震的消息。我至今记得一个很清晰的地名:阿坝。五年级的孩子,单听到这样的消息并不能有多么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让我们对其有切实感受的,是学校后续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那些大家都经历过的活动:组织降半旗默哀仪式、组织看现场报道,还有,捐款。
一个小学生能拿出多少钱?我记得妈妈给了我十五元钱。那时候,我一周的零花钱也只是五元。学校里有学生一下交五百的、上千的,还被发了奖状,全校通报表扬。那些只捐五角一元的,甚至被老师同学们翻了白眼。
汶川地震对那时的我们,就是这样的。没有多么伤心的心情,也没有多么悲痛的感悟。甚至有点不解和失落。事实上,对一群孩子而言,又能奢望他们想到些多么深刻的道理来?对他们而言,还有作业要做。
那年的欧冠决赛举办日期是5月21日,恰好是在汶川震后。CCTV5顶着巨大的压力凌晨实时转播,见证了当时还被称为“小小罗”的C罗赢得人生中第一个欧冠冠军的无数中国的曼联球迷也没有肆意的庆祝。
那年是多事之秋,南方的特大冰雪冻灾害、藏独分子闹事,加上汶川地震,桩桩件件都像是老天的刁难。
几个月后,北京奥运如约而至,大获成功。一个多月后,神舟七号飞天,中国人漫步太空。
而今,十年过去了。
我们为什么如此在意十年后的汶川?
只是因为那是一场举国悲痛的灾难吗?
不。我们缅怀的,我们挂念的,更多的,是这十年里我们自己的故事。偶尔的一刹那,我们翻一下日历,我们看一下推送,听闻汶川地震十周年,我们的第一句感慨,往往会是“真快,转眼就十年了”。当个人的记忆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大事件关联在一起时,这种缅怀和挂念会显得更加深刻。
十年,于多数人而言,只是弹指一挥间的流逝。这十年里,我们的经历、成长、欢笑或泪水,这才是今天这样一个时间节点里,令我们有所感慨有所震动的根源。
比如,十年后,那位告知我们汶川地震消息的马老师已经结婚,那群五年级的孩子们都已经长大,继续上学的也已经上到了大三。我从一个五年级的同学变成了一个每天教着五年级同学的老师,C罗也早已远赴伊比利亚半岛,正朝着人生中第五个欧冠冠军发起冲击。
比如,十年后,北京奥运会以近乎完美的姿态成了奥运会历史上的标杆,嘲讽着伦敦赛场的黑哨,和里约泳池里的绿藻。
十年里,作为学生,我们经历了小考、中考、高考,经历了自身的成长、时代的成长。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看到汶川地震那段日子自己的照片,再看现在已经变成了大人的自己,如何不感慨不缅怀?
至于汶川,那个曾经地震了的地方,它也已经有了新的面貌。失去了亲人的人们坚强的活着。我们业已长大,曾经不懂得地震是什么的孩子们,开始体会人世百态,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开始关注粮食和蔬菜,开始明白一场强震的意义。五一在家,我翻出了高二的学习日志本,看到2014年的5月12日的日志里赫然写着:“眼保健操后,为汶川逝者默哀五分钟”。
十年前的那群孩子们不懂天灾为何物。十年后孩子们长大了,会明白,人的同情心和善良有多么重要。其实,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善良和人与人之间的同情,才使得那场强震的余震慢慢消退。
我们怀念的,是时间的魅力。即便这时间是痛苦的、转瞬即逝的。
而时间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痛苦和转瞬即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