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见她背着一个偌大的书包,安静地坐在车站的一边,身体小心谨慎地只占了一点点的位置,生怕多一点位置的占有都是对别人的一种侵略,即便多占一些地方坐着对她而言可以更放松和舒坦。但是,显然,这种拘谨和严格已成了她在生活中对自己的一种纪律。她似乎不轻易与人靠近,大多数时间总是把自己完完全全地包裹起来,感觉有些压抑。
随后,她有意无意地看看手机,拿起又放下,打开又关闭,如此重复,直到一丝温润闪过,她好像看到了什么讯息,紧绷着的身体渐渐地松弛下来。那张年轻却充满疲惫和严肃的脸也放下戒备,眉眼也渐渐放松。犹如她胸中某颗一直以来紧紧压迫着她的石头终于坠落。我仰起头,手掌举过头顶,触摸远方的太阳,一股温热从内心升起。
阳光不如夏日那么灼烈,它柔柔地穿过我的身体,柔柔地穿过车站匆匆来往的人群,阳光将匆忙、忧伤、挡在人心之外,用温度托起每一颗遭受寒冷的心。微风穿过树桠,叶子在枝头沙沙作响,它们为何总是这样可爱, 在狂风的日子里起一曲“命运交响乐”,执着,激昂;她们为何总是这样清灵,在清风拂面的日子里起一曲“天空之城”,纯真、自由。
生活不是沉重、枯燥的,生活应是愉快和丰满的!就算生活并没有所谓“应该的样子”,就算生活就是生活本身……
我第一眼见到她的时候,被那种沉重和压抑击中,我不清楚人与人之间是否有共频之说,相似的人总是会遇见并且走到一起,有相同感受的人们也总能产生更多的共鸣。一举一动,一个轻微的眼神就能产生一种连接,有时,这种连接只存在于一瞬,而这一瞬间却触动心灵,并且致使永恒。我们的眼睛和心灵的存在正是用来捕捉生活中这些瞬间的永恒,可惜,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总表现得太冷漠,彼此之间只懂得客气的寒暄,甚至是无端的猜忌、伤害。这些冷漠、伤害渐渐使我们离“人”这个字越来越远。生活需要温情,而这样的生活是与人息息相关的。见到她松弛下来的状态,我的内心也松了一口气,我生怕再多一丝紧绷,或生活中再加一根如稻草般的压力也会使得一个生命因崩溃从世界上消失。
死亡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种,可是,死亡的意义却完全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死了,轻如鸿毛,而有的人死了,重于泰山。我们试想一下,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以我眼前的这位女孩为例,如果她最终被生活的各种沉重压垮,那么她生命的消失也只是为她个人的故事画上一个悲剧的、无聊的句号,对世界上的许多人没有任何打动或者抨击的作用,也许有一点点,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一点点的感受也会消失最后殆尽。我真切感受过这样一幕,那时我还在读书,从火车站赶往学校,距离我的学校附近的一个商场里同时有酒店式的宿舍,这里大多住着一部分继续教育的学生。交警冷淡地站在一旁,驱赶靠近或试图靠近的人们,警戒线拉成了一个大圈。中央放着一具裹好的尸体。周围血迹斑斑。原来,刚不久前,一个女孩子子从楼上跳了下来,为什么而跳?后来听说是为情。作为一个陌生人,我的内心有一点点遗憾,但不是为她的死遗憾。不过就连这一点点的遗憾和惋惜在不久之后也荡然无存。起初,许多学生经过那个”敏感区域“都是绕道而走,可是慢慢的,人们便遗忘了这件事。我没有遗忘,原来我一直觉得遗憾的是她死亡的意义。那一跳的决绝,只给爱她的人造成伤害,对这个世界其他亿万万的人没有丝毫的影响。对她而言是痛苦和绝望,对人们而言只是多了一件日常饭桌间的可以谈资的事情。她的死甚至不会成为一条刊登上的新闻……也许我惋惜的也正是这个吧。
微风穿过树桠,温润、平和是如今的我内心最真实的写照,这种平和带给人无限的力量。我想去看见生活,成为一个”见证生活“的载体,看见、触动、记录,或许文字的传播会让更多的人看到。一些在生活中被错过的启发也会被其他人读到。这种力量越强大,能够被读到的可能性就越大,从零到一,即使困难却极有意义。让每一个普通生活里所发生的事情都有可能成为意义本身,让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都得以记录,这是一个写作者应该有的使命感。首先自己去看见,然后让更多的人看见。
微风穿过树桠,叶子在枝头沙沙作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