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她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听我讲个小故事,才能安然入睡。
女儿的这些睡前小故事,大多数来自于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大家可能以为讲故事很简单,只要把书中的内容通读下来给小朋友听就可以了,但是,千人千面。
我家的小朋友对讲故事要求极高,她不但要听故事情节,还要求我讲读时的表情和语调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做出调整,比如讲到大灰狼时就要表现出恶狠狠的样子,语气也要跟着强硬、凶狠;在讲到小红帽时就要转换成一副可爱又让人怜的样子,语气自然是轻柔、缓慢。
刚开始,我对女儿这种“苛刻”的要求很不习惯因为时常要嗲声嗲气,对于我这种粗枝大叶的人来说,感觉有点变态[捂脸],所以我很是不情愿,讲故事完全是敷衍,以至于女儿也没了听的兴趣。
可时间长了,我慢慢发现,当自己全情投入到故事中时,不仅能讲读得绘声绘色,而且常常不自知的能把自己带到童话故事中的美好意境里,那种简单、干净的美好常常伴随我俩安然入梦。
事后我很是纳闷,为啥同是讲故事,可效果却如此不一呢?
《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中,作者Spenser指出, 对故事写作而言,比起事实真实,更重要的是情感真实。
讲故事和写故事是一样的道理,都要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方能打动人心,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和揣摩,否则就像穿着不合身的衣服去跑步,自己感觉难受,别人也看着怪异!
那么,要想写好故事,除了要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还要注意:表达克制
很多创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文采,会在故事中运用很多修辞手法、太过细腻的描写等,这些不仅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也会拖慢阅读速度,更容易让人产生疲倦感,这样的作品又怎能受读者欢迎呢?
同样作为创作者,脑子里会有很多想法和思路,如果不会克制,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取舍。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就分享过他写小说时的奇特思路。
因为初次写小说,村上春树完全不知道当下流行的题材,更不知道如何写起,于是他决定改变思维——放弃稿纸和钢笔,取而代之的是英文打字机。
因为村上春树的英文水平并不好,只能用有限的单词和有限的句法来写文章,不管脑子里有多少复杂的念头,可他无法原样表述出来,只能写出很短的句子,最后只好用最简单的语言讲述内容,将意图转换为浅显易懂的文字,把多余的赘肉去掉,使形态变得紧凑,以便纳入有限的容器里。
就是这种“外语写作”让村上春树茅塞顿开:
当脑子里满是词汇和表达时,想把心里的情感和情景转换成文章就会格外的困难,因为脑子里的内容来回的打转严重干扰了创作。但是用外语写作,因为水平有限,但只要有限地搭配,也能很好地传情达意!
这就是化繁为简的艺术,这样的作品能让读者很好理解,情感浓度也高,简洁有力,回味无穷!
道理只能赢得辩论,故事可以收服人心。
由此可见,故事在作品中的份量是多么的举足轻重!
写故事人人都会,但吸睛的故事并不是人人都行。读了《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这本书,只要大家愿意付出行动并加以实践,相信我们都能写出令人心动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