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007班级从最初的77人,因为7天写一篇,不写就出局的规则,截止今天,只剩下54人。
据我观察,绝大多数战友的写作,没有带来任何直接盈利,意味着,加入007要实现7年后去南极的梦想,必须要让自己的主业足够发达,让自己过上足够好的生活,007发起人覃杰也一直强调:工作第一,写作第二。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1337/780b187cca478e7c.jpg)
因为去一趟南极,保守估计费用在10万(不包括未来通货膨胀的资金),而我看到班级里绝大多数战友包括我,写作水平还乏善可陈,似乎生活还在波澜不惊中平平稳稳。
我也在心底怀疑:我们这样的一群人,真的会在7年之后,有资本和闲情、精力和底气去南极?
前几天,连岳的公号里,有一个读者讲述自己和丈夫分居十来年,自己带着2个孩子,艰难地生活,但十来年里,家里也慢慢从地级市挪到了省会城市2套房。她问连岳,为何自己这么累,能不能卖掉房子,跟丈夫在一个地方,轻松快乐点生活?
但是,连岳却回答她:你的过去已经足够努力了,你了不起,但是你家理想的状态是3套房。
这番话,在意外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连岳是一直劝说读者买房的死多头。其实,道理也很好理解。
绝大多数普通人,没有那个资质和勤奋,可以在没有房的情况下,让你的理想展翅高飞。你的理想在人生的终点时,90%是实现不了的。
但,人总是想得比现实要好。以为自己可能进入理想化的窄门……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1337/d026141718095ee5.jpg)
但,人务实一点,到老了,你起码还有几套房子,你还有物质上的安全感,有了物质安全感,在老了丧失劳动力无所依靠时,你有了更多生存自由的资本。
这说起来,似乎有点让人沮丧。
我和同年龄进入体制的人相比,如果我在35岁年龄,选择到城市去,他们选择在县城,从历史发展角度,我应该比他们过得好。但这只是表面的数据和可能性,只是直觉判断:大城市更多财富链接的机会。
但是,机会本身就是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没有任何衡量指标。
如果你只是定位在工薪阶层,生活轨迹只是省会,比县城大了一圈。
你和我,依旧可以略显懒惰,思路轨迹稳定,加之,城市享受的东西、花钱的地方远比县城多。那么,30年后,大概率上,在县城的他们比我过得好。
理由:
1、他们工资增长更快(因为我放弃原来的基础,在重新开始)
他们花销更少(县城就是弹丸之地,不出远门,高消费的地方少)
他们积蓄更多(参照前辈同事们,因为他们在县城心有不甘,节俭理财之道,更善于比较和借鉴,他们的子女,大多能在大城市买二套房,足以见实力)
而,如果你只是占着城市的大平台,过着和县城一样的生活,拥有县城时的思维,那么你可能还跑不赢他们。
就好像,你牛市来时,到处做风险投资,可能最终还跑不赢基金定投,甚至余额宝。因为你只是东窜西窜,到处突击一点,搞出点新花样,但是别人是在实实在在的积累。
有一期罗辑思维《中国窄门》讲到最后结论是:
中国政权只要是维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国家,那历史河床它左出右出,跑不出这个河床。左边是发展是硬道理,右边是稳定压倒一切,这个矛盾是中央集权政府逻辑的结构性矛盾。
人的发展何尝跑得出历史规律下的束缚呢?
罗胖最后,引用了费正清先生写的《美国与中国》“中国可能做出的选择,中国一切历史事件可能流经的渠道,也许是一条比我们可以轻易想象的更窄的路。”
所以,你的未来,可能如现在的中国一样,面对的一定不是一条宽广大道,而很可能面对的是一条更窄的路。
不论是你加入007,还是其他组织,别以为看了一些书豁然开朗,就忘乎所以。看别人什么007、区块链都没听过,都没投资,就觉得自己的未来一定比别人牛。
未必,未必,真的未必。
外部环境下,中国社会阶级在固化。内部环境上,你的家庭背景、你的教育经历、你的生活环境、你的思维体系都在制约着你,你的想象可能是自由自在,但你的选择却未必能扩大你的未来。你更大可能在无形中被这些历史裹挟着,你的成功,行进在一条比你想象得更窄的路上。
不要对自己的未来过于乐观,但也不要过于悲观,保持理性,是最好的方式。
心理学实验告诉你,抑郁症患者往往倾向于悲观,也更贴近现实。
那么,我们极度乐观主义的实践派呢?
在坚定乐观的基础上,保持一份警醒,我们可能只是在自嗨,我们可能到最后一无所获。
那么,想开了之后,你就会踏实地去践行你相信的东西,相信我,保持清醒理性地探索人生,有助于踏踏实实地取得实在的改变。
实实在在地改变,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不瞎折腾,但不能不行动,怎么想怎么行动,选择权在你。
日更第24天(24/30天),爱上你的每一天。我是喻小鱼,爱上写作的每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