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写作指导

作者: 十驾斋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17-12-18 16:49 被阅读172次

    简析议论文写作中的“借古论今法”

    辽宁盘锦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 景慧颖

    如果引用时政新闻,能够增强议论说理的现实针对性;那么援引古人古事,能够增加议论说理的历史厚重感。在现实的议论说理中,我们根本不能逃避、舍弃古人古事之于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因为古人古事,为我们的现实说理找到了历史的依据,增强文章的公信力、说服力。如何让“借古论今法”更适用于考场作文实际,我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思考:

    一、符合简省性原则:重论证说理,轻叙述描写

    很多学生的作文是用叙事描写来替代论证说理,轻者给人留下凑字数,不会分析的嫌疑;重者造成文体不明确,被打入三类作文。

    我认为一个论据只要包含这样几个“基本要素“:“特定历史人物做了什么事情(因为怎么样)取得了什么成绩,符合什么核心论点”,即可。如果写“工匠精神”话题的作文,论据就可以这样写:“孔子自述生平:‘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就是将‘教师匠’做到极致,终成‘万世师表’的人。”

    对于“借古论今”,如果只是使用一个古人例子,就是侧重 “点”的论证,目的是追求说理的深度与透彻度;如果使用三个例子(通常使用三个例子,构成排比,如果例子再多就会有堆砌之嫌),则是强调“面”的论证,目的是实现说理的广度与宽度。

    【精彩片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刚健奋发的民族气派,“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抱负,“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高贵品德,兼容宽厚、世界大同的恢宏气度……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是哺育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经久不衰、发扬光大的根底所在。

    ————刘学谦主编《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

    这段选文抓住了论据的核心部分,省去了人名、具体事例等人尽皆知的阐述成分,这样简省的说理论证,直接增强了说理的力度,给人以气夺人、酣畅淋漓之感。

    二、进行“陌生化”处理,避免同质化倾向

    有的人把高中生的作文调侃为 “开头苍鹰飞得狂,中间爱迪生实验忙得很,苏轼一蓑烟雨停不了,司马迁躺着也中枪。”此时,就出现了尽量不写古人古事,不能将作文写成《录鬼簿》的论调。这种论调的初衷是为了避免材料使用的同质化、幼稚化倾向,但绝对地否定显然是不可取的。在作文中,如果善于引用古人古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自然会增强文章的历史文化厚重感。可见,古人古事又并非不能用,如何点铁成金、脱胎换骨检验着我们的艺术加工能力!进行陌生化处理,是化腐朽为神奇的重要策略。

    例如写陶渊明的事例为了实现“陌生化”效果,我们可以用“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来写其淡然;可以用“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来让大家认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外的,充满儒家积极用世形象的陶渊明。写杜甫,我们可以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忠君恋阙,仁民爱物”来彰显她的济世情怀、家国胸襟。而尽量不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中的名句。这样就能增强“借古论今”的新颖性、深刻性、可读性。

    【精彩片段】

    苏轼仕途坎坷、命途偃蹇。一生凡九迁,前后历典八州,南北行程万里。“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不仅是对他个人仕途经历的自嘲,也是对其人生况味的另类总结。经历了命途多舛之后,苏轼有了一种异于他人的精神特质:在回味、咀嚼痛苦之时重新思考生命的真谛,在儒家舍生取义的终极追求和佛道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之中吸收了与现实处境相适应的成分,不停地调整着人生方向,最终达到了心灵宁静,乐观待物。

    ——摘自白贵、石蓬勃的《论苏轼贬谪诗的创作心态》

    这一精彩片段论述了苏轼的“乐观豁达”品质形成过程是渐变的,并非一蹴而就的。如果上一个【精彩片段】属于例子在“面”上的横向铺列,那么这个【精彩片段】则属于例子在“点”上的纵向深入。作者对于苏轼的论述实现了“陌生化”,给人以新颖感。另外,作者对苏轼的“乐观豁达”品质的论述并非简单地贴标签,而是有理有据地推进,这也是着力一点,深入开掘的优势,即增强说理的透辟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议论文写作指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ppm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