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开始带人了,从最开始带一个人,到现在带3个人,我发现了一部分人共同的“卡点”,今天想分享给你,希望能帮你顺利避坑,走上新台阶。
资源意识
最近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发现她对“资源”的理解以及应用毫无概念。
那什么是资源呢?
资源就是你可以利用的,可以帮你实现目标的要素。
我先举几个例子:你的时间、朋友、领导、老板、同事、专业知识、钱、体力······这些全部是资源。
发现资源以后,如何去利用这些资源呢?
以我自己为例,2019年上旬,我准备做公众号投放工作,那时候除了课程,文案、海报统统都没有。而且,在公众号投放这方面我又是新手。
不过,我总觉得这件事一定有办法,于是我开始捋自己手里的资源,捋完以后,就开始行动:
1.没有课程包装方案,但是我有课程策划的经验,我自己来
2.没有海报,我找公司设计师帮忙设计
3.没有文案,我找身边的文案大神帮忙写
4.没有老板的公关照,我找好照相馆,请老板去拍照
5.没有人敢接我们的广告,我先找信任我的朋友的公众号开始投
6.自己没经验,就去找身边的前辈虚心请教
7.没资源,就花钱去参加活动找资源
8.预算少,自己就去给合作公司做培训,换公众号资源位
9.不会谈判,就去在行上约行家学习谈判
······
就这样,我成功的把公司课程投放从零做到了几千万。
现在想想,能做好这件事的人不少,但是,我大概率做的是最快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有“资源意识”:
我知道什么东西对我来说很简单,对别人来说是稀缺的资源
我知道不断挖掘资源,想办法用资源撬动资源,以为目标服务
你也可以捋一捋自己手里的资源,即使你什么也没有,但是你有体力,关键时刻能帮朋友搬家,这也是资源呀。
如果你刚刚加入一家公司,你的资源就是:你的专业能力、领导、同事、老板、公司产品、合作伙伴······
ROI
我特别喜欢范秦老师的一句话:做一个努力的人,但不靠努力赚钱。
我的行动力特别强,很多事情没想好就先做了,好在我领导会不停的问问题,直到我把工作想清楚(说实话,一开始被“夺命连环问”的时候挺崩溃的,后来发现,被问完以后,我确实把事情想的清晰多了······)。
我的领导一直强调做事情的ROI ,这对我之后我在做事情的时候有很大的帮助 (投入产出比是指你的时间/精力花在某件事情上的产出效率):
在同等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下,你做这件事情的效率会比做其他事情高吗?如果不会,为什么要做?
这个思路和二八法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找到你要做的那件事的最重要的20%,然后把你自己80%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上去,这样效率最高。
如果我们明明可以选择不那么辛苦的赚钱,我们为什么不选呢?
一招鲜,吃遍天
一年以前,我对“一招鲜,吃遍天”这种观点是反对的态度,心想我要成为一个“通才“,才不屑于成为“专才”(“一招鲜,吃遍天”指掌握了过硬的本领,有绝招,到处都可以谋生)。
事实上,很多大佬就是通过“一招”,做成了很多事情。
比如小罐茶的创始人杜国楹用同样的思路做成了:背背佳、好记性、E人E本、8848手机······(我们不谈杜是否是割韭菜,毕竟这事儿不可辨)
“一招鲜,吃遍天”可以简单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你要先有“一招”(在某个方面是专家);第二部分是举一反三,你能否通过一件事情的方法论,迁移到其他领域/其他事情上。
我们先来讲“一招”,一招是你要先有一技之长。总有人会很自豪的告诉大家:我知识面很广的,什么都懂一点。
但是,样样通,样样松(意思是每一样都知道,但是都不精通)。
这样的话,就说明这个人没有擅长的事情,可替代性就非常强。
如果目前你还没有一个擅长的工作,对于你来说,你应该做的应该是先把一个工作做到极致,如果还没有的话,可以想办法进行专项的提升。
下面再聊聊举一反三的能力。
举个例子,我是做公众号投放的,在工作中,我们会同时和很多媒介合作,我只需明确的告诉我的媒介我的需求,媒介就会按照我的要求给我找号。
然后我基于媒介推荐的号去筛选,效率就会高很多。
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个公众号有几家媒介同时推荐,那么我就可以比价了。
我做投放这个方法,是否能迁移到做其他事情上呢?
当然可以。
假如我想换房子,我可以选择自己在找房软件/网站上自己慢慢找,也可以选择找同事推荐几个中介,告诉中介我的找房需求,让中介根据我的需求找房子。
很明显,通过中介找房子的效率是更高的。
看完上面的故事,你会发现,很多事情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需要你自己去总结方法、去尝试、去迁移。
知识迁移能力很难速成,大家慢慢积累,一切都来得及。
感谢你阅读到这里,如果你认为这篇文章对你有价值,请记得:转发+点「好看」哦!
推 荐 阅 读
点击下方“蓝字”,即可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