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陆陆续续在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这两天利用五一长假读完了。它是一部描述原始部落变迁的小说,但结构情节更像是散文,前后跨越一百年左右,因此我总结为猎驯部落百年变迁史。
就像作者后记中写的那样,她写了鄂温克族的前世今生,但没有写完每一个人物和角色的命运结局。其实她写的只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两任酋长及其部落众生跌宕起伏的生活沉浮,此前还有多少历史,谁都无可得知,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她写的是鄂温克族走出山林,不再依靠驯鹿和打猎为生的历史巨变,他们从原始部落阶段飞升到现代社会的惊人转折,有人兴奋,有人迷失,有人困惑,有人不适又退回山林。只是他们再也不是原来的他们了,他们祖辈赖以生存的宽广山林也不再是原来那样熟悉亲切,任他们迁徙驰骋的天地了。
山林变了。由于开发砍伐森林资源,山里的树木大量减少,导致鄂温克人驯鹿的食物少了,他们需要更频繁迁移找苔藓和水源。由于开发运输原木,山上多了很多条公路,还有铁路,寂静空灵的山林时时响起了机器声汽笛声。来部落做生意的人多了,甚至还有人要买他们的驯鹿肉来吃。天啊,驯鹿是他们的守护神,他们从来不吃,驯鹿到寿或者夭折,他们就会把它就地掩埋或者树葬。
人心变了。原来孩子们自由放养,男孩学放牧打猎搭帐篷和剥猎物皮毛,女孩学做饭煮肉和制作狍子皮大衣,不需要学写字。本来鄂温克就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现在山下的学校也招收鄂温克孩子学写汉字,说普通话,唱歌画画,长大了还能到乡镇甚至城市去工作,去挣钱游历文明世界。年轻的喜欢玩网络游戏,迷的好几天都不回山来,喜欢娱乐消遣,花天酒地。而山里只有不说话的树木山石,只有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族人和驯鹿,聊天也都是家长里短的,提不起兴趣来。山下还有好的医院来治病,好的衣服五颜六色,好的美食冰淇淋各种饮料等等,几天都说不完。山林不再是唯一的、永恒不变的选择,现在有了第二选择,而且看起来年轻人选择第二选项将占有压倒性优势。一个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传承的生活方式,还有什么前途和希望?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此前驰骋于山林之间自给自足的鄂温克部落是一座孤岛。既是地理孤岛,与外界接触很少,族内通婚,又是信息孤岛和心灵孤岛,日本侵华、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和后来的动乱十年对他们影响很小,大多道听途说了解一点,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闻不问。但后来就完全不同了。既有外部对山林开发和商业足迹踏进他们的领地,也有他们少数人主动下山并带回外部世界的红尘诱惑和五彩斑斓,也有了族外通婚。地理孤岛、信息孤岛和心灵孤岛被打通了,建立连接,并且联系得越来越紧密。县里乡镇给他们建立专门的安居点,动员他们下山居住,改善生活条件和环境。现代社会的林林总总进入山林,来到部落驻地,并顽强占据了一些角落。孤岛已不再孤悬世外。
孤岛与外界的消解和融合是大势所趋,而鄂温克族的传承与延续则是留给世人,特别是给族内年轻人去解答的发展命题和时代难题。
————————————————————
@斜风细雨吹,不惑之工科男,一向胡思乱想求真,文字是不羁梦想,愿共享格子世界的万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