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由于武汉疫情,没有如约在院线上映,但是徐峥导演的电影《囧妈》还是在大年初一零点在互联网上为大众免费收看,互联网上为大众免费收看,这也算是给全国人民的一个大大的新年福利了。
说到《囧妈》,我们不得不提徐峥导演之前所拍的“囧”系列电影,从《泰囧》到《港囧》,再到现如今的《囧妈》,每一部电影中都有它独特的徐氏幽默,让观众在被逗乐之余还收获了一份生活道理。
同样,《囧妈》这部电影也沿袭了这样的一个路线。除了里面让人捧腹的台词,其实电影最想和我们探讨的是中国式亲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
电影中,虽然徐峥扮演的男主角徐伊万已经40多岁了,但是在他的母亲眼中,他依旧是个长不大的孩子。由于担心母亲被骗,不放心她一人坐火车去莫斯科,伊万最终还是决定陪着他母亲一同前往莫斯科参加当地红星大剧院的演出活动。
在这一为期六天六夜的行程中,母亲对伊万照顾有加,饮食上:喝的水,有红豆水,薏米水,绿豆水。主食有:米饭,火锅,红烧肉。水果,一盆圣女果不停伺候,甚至连火车上车铺的床单,母亲都准备了三个不同花型,让儿子随意挑选。
这些情节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为孩子操不完心的母亲形象。母亲的爱很无私,很深沉,但是她忽略了一点:这些爱,她的孩子是否喜欢,是否愿意接受。
01.有一种高压,叫做为孩子而活
电影中,伊万的母亲一直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婚姻之中,这样的婚姻,让她很多次都有一走了之的想法,但是每当看到自己的孩子,便又生出了不舍之情。终于,她默默的告诉自己:我要为孩子而活。
生活中有很多家长也像伊万的母亲那样,婚姻不幸,亦或是自己过往有痛苦的经历,有了孩子以后,孩子就成为了他们的希望的唯一寄托。可是孩子小,他们并不知道家长的这份过度关注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他们能做的就是以最好的成绩,最优的表现去赢得家长的满意和高兴。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发现父母的期许是越来越高,自己努力的程度是越来越大,压力也是越来越大,以至于最终难以承受。
类似的故事在美国畅销小说《无声告白》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图片无声)
小说开篇是以詹姆斯夫妇的二女儿莉迪亚死亡开始的,讲述了夫妇两人基于自身过往的痛苦回忆而产生对女儿高的期许,通过对女儿施加持续不断的压力,以求达到夫妇两人自己心中的完美要求,以此来弥补他们心中的遗憾。
可是父母并不知道他们的女儿不快乐,甚至很痛苦,最终以采取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方式来摆脱了父母对他的期待。
可能在父母眼中这是一种爱,但在女儿眼中这是一种枷锁。
不管是电影中的徐伊万,还是小说中的莉迪亚,虽然他们都是虚构的人物,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他们都反映了孩子在这种扭曲,高压的关系中痛苦与挣扎。
那么对于这样的一种关系,我们到底该如何解决?
也许《无声告白》的作者在文章开篇的一句话就给了我们答案: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存在,请父母减少期待,活出自己的精彩。
02.有一种控制,叫做为孩子好
电影中,伊万的母亲,卢小花,在火车上总是不停的让儿子吃不同的水果来补充维生素,同时也让他喝不同的水来补充身体的微量元素。
这是一个无微不至的母亲,但同时也是充满控制欲的母亲。因为在她看来,这一切都是为儿子好。但从儿子偷偷扔掉妈妈准备的一篮子的圣女果时的兴奋表情可以看出,儿子并不喜欢这种好,妈妈的对儿子的好,对儿子的控制已经过度了。(图片扔水果)
这也就是作家路斯·哈里斯的《幸福的陷阱》的这本书中为我们阐述的我们对幸福的错误认知。
人生的痛苦往往来自于我们对幸福的过度追求,因为我们对于幸福的过度追求,而导致我们的视觉窄化,导致我们认为不幸福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所以结果是我们天天和自己较劲。
因为我们过度的追求幸福,所以希望一切都在我们的控制之中。
因为我们希望一切都在控制之中,所以我们习惯用控制的方法去解决一切问题。
而在用控制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如果我们控制是有效的,且不妨碍我们做有价值的事情,这样的控制是适当,提倡的。
可是如果我们的控制无效,却依然使用控制的话,那么我们的控制就是过度的。
电影中,伊万不喜欢母亲控制他吃什么种类的水果,什么时候喝什么样的水,以及红烧肉应该吃几块儿,这样的控制已经让他很抵触,很抓狂。可是母亲还是不厌其烦的强加控制。母亲希望控制儿子的生活来让他幸福,健康,可是这样的控制已经过度,儿子并不快乐,母子关系并不融洽。
那么,面对过度的控制,我们该以怎么的态度去应对呢?
在《幸福的陷阱》一书中,作者就提到了ACT疗法,A是接受acceptance,C是实现commitment 。
我们要接受幸福不是我们人生常态的观念,接受孩子不一定会按照我们的想法行事的事实,接受孩子有可能不喜欢我们这种控制的态度,接受越想控制反而适得其反的观点,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人生价值和意义,并努力让自己早日实现它。
03 有一种交流,叫做孩子不懂我的心
当伊万和火车上邂逅的一名俄罗斯美女在餐车吃饭聊天的时候,被母亲卢小花发现,她很生气,把儿子单独叫了出来,有这样一段对话。
母亲:你脸怎么了?
伊万:我在喝酒。
母亲:你喝那么多酒会喝死的。
伊万:我们没有喝多少。
母亲:你爸就是喝酒喝死的,最后脑溢血,你再这样喝下去,总有一天会跟他一样的。
伊万:妈,你有在听我说话吗?
伊万:我真的是受够了和你吵啊吵,我根本不应该陪你去莫斯科…….
母亲很生气,也很无助,她不明白为什么儿子听不进去自己的劝告,为什么他们的交流总是以吵架告终。
其实,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他的《非暴力沟通》一书中说明了原因。
我们在和对方交流的时候会习惯性的以暴力,指责的方式将我们不快的情绪发泄出来,而非是真正的需求。可是,情绪的发泄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刺痛了对方,而且还伤害了自己。
母亲的一句“你总有一天会和你爸爸一样,喝酒喝死的”,不仅不会让儿子接受母亲的劝告,反而让儿子感觉,母亲在咒骂自己。
如果,母亲告诉伊万:儿子,你现在火车上,出门在外我们应该安全第一,你这样让我很担心你的身体,你的父亲曾经就是酗酒,最后脑溢血去世了,我不希望你像你的父亲那样,不在火车上喝酒可以吗?
母亲如果像这样类似的表达,阐述事实,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要求,我想儿子伊万会听得近母亲的劝告,改变自己的行为。
正如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书中所写的,我们交流时,应该说事实,少评判,说感受,少比较,讲原因,少责备,提要求,少威胁。让我们的沟通更顺畅,让我们对方更懂我们的心。
写在最后的话:
电影的最后,母子二人终于和解,因为理解,所以包容,给了观众一个大大的欣慰。
但是,它留给我们很多思考,为人父母应该如何管理和教育孩子,作为子女,又该如何表达坚持自我和父母和睦相处,都是值得我们一生进行探讨和践行的事情。
请记住:每个人都是一个的独立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