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月考结束了,成绩也出来了,我带的班考的也不错,在同层次的班级里面单科名列正数第一。我在课堂上故意问他们觉得考得怎么样。他们喜气洋洋、满脸骄傲地说一般般。“为什么考得这么好?” “因为我们努力学了呀!”。我心里吐槽道:“努力个屁,平时啥样我会不知道?这次考试都是我出的题。考前给你们都练习了三五遍,还有百分之八十八的同学考试不及格!”感叹之余,我也惊奇地发现,全班八个及格的同学中有六个都是平时和我打成一片的人,越是和我玩得好的同学成绩就越高。
我对于我们平时接受的归因理论(凡事成败往往归因于努力程度)产生了质疑。这件事也使我想起我高三时候的同桌,人称博子。博子基础比较差,但勤奋努力,经常挑灯夜战次日还精神烁烁。我没有他那么努力,每次考试成绩都远超于他。博子学校考试没考好,高考时也没考好,是怪他不够努力吗?现在想来绝对不是。
最近读书,读到曾国藩。曾国藩六岁开始读书,16岁开始考秀才,考了7次历经7年才考到秀才。曾国藩又从23岁到28岁历经五年才考到同等进士。后费尽心机才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下,在穆的张罗下,居然十年间七迁,升了十级官。他在喊皇恩浩荡、高呼万岁时满脑子都是感谢恩师穆彰阿。虽然曾国藩对外人说,这一切都是天道酬勤的结果。其实他心里像明镜似的——这一切全都是全拜穆彰阿所赐。
是不是一切名正言顺而且有理有据的框框都是名副其实的?成功了是因为努力了,未成功是因为努力还不够?考得好!是因为学生很努力,没毛病;因为老师教得好,没毛病;说明教育水平不错呀,没毛病!既然都没毛病,看来是我想多了。真的是我想多了吗?
我看着这帮左顾右盼、前后搭调、心不在焉的学生,我悄悄地合上了课本,轻轻叹口气,头也不回地走出了教室门。
“下课!”我心里默念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