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本畅销书叫《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张德芬,该书正能量满满。用一句话来概括该书,“当你真心想要一件东西的时候,全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
这本书,我在失意时曾读过,当时挺感动,效果是然并卵。
张德芬的理论基础来自于一个流传了百年的“吸引力法则”的理论体系,以前曾流行一本叫《秘密》的书,说的就是吸引力法则。
《遇见未知的自己》和《秘密》,操作套路都一样:
得到一个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想象自己已经得到了这个东西。
比如,你想要买一辆宝马,那你就想想宝马的款式、外观、颜色,甚至内饰,想象自己已经在驾驶它,感受着飙车的刺激。并为此向宇宙表示感谢。然后,等啊等,如果你足够诚心,你就能得到它。
张德芬的书,还没那么夸张。《秘密》这本书却让我大开眼界,甚至重病患者病人都可以靠想象自愈?
虽然,医学上有“安慰剂效应”的说法——比如,一些病人服用了面粉做的假药,但误以为是真药,部分患者居然病情有所缓解。
但仅仅凭借想象和自我暗示,只用了三天就恢复了视力!这可能吗?
你生命中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它们是被你心中所保持的“心像”吸引而来,它们就是你所想的。不论你心中想什么,你都会把它们吸引过来。
真不靠谱啊,简直就是毒鸡汤嘛。我只能说,朗达 .拜恩这本《秘密》营销做得好,能畅销全球,因为它满足了大众的YY情结,不用努力奋斗,靠想象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2.
那么正能量想象到底有没有用呢?
我们来看万维钢写的《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这本书提到的一个实验,用数据说话。
图片来自网络1999年加州大学研究者做了一个实验。学校里再过几天就要期中考试了,研究者想看看正能量梦想对考试成绩有没有什么影响。受试学生被分成了三组:
第一组学生每天花几分钟想象自己已经取得了好成绩之后,是一个什么感觉——这组是“正能量组”;
第二组学生的任务也是每天花几分钟想象,但想象的是自己在什么时间、地点、如何准备考试;
第三组是控制组,没有想象任务,该怎么复习就怎么复习。
实验结果是,正能量组的考试成绩最低。他们梦想自己取得了好成绩,的确更自信——但自信的结果是他们就不怎么准备考试了。唯一的好处是,在考试之前,他们的心情最好,最开心。
考试成绩最好的是第二组。他们想象了准备考试这个动作,可能这个想象起到了提醒的作用,他们真的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准备考试,结果自然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第三组的成绩介于第一组和第二组之间。
其它实验也有同样的发现。有个研究测试了吸引力法则对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有没有帮助。实验组的学生按照张德芬说的那样,想象自己已经得到了好工作是什么情景——比如想象自己在大公司里有个高薪的职位,想象自己坐在写字楼里工作的样子。
结果发现,按吸引力法则进行了想象的人,他们发出的简历比别人少,实际花在找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比别人少,结果自然不好。
吸引力法则,起到了负作用。
3.
一些成功学,比如,陈安之之类也是用的这个套路。你想要什么,就做一个板子,把你想要的东西的图片贴上去,美其名曰“梦想板”,每天对着它看,让它进入你的潜意识,如果你想法足够强,它就一定会实现。
Daydream而已,但真有不少人相信。
咱年轻时,成功学书也读过,那样的书的确很打气,让人热血沸腾。但三分钟热情一过,自己还是该干嘛干嘛,读者都没有成功,作者倒是成功了——靠写书、演讲就赚翻了。
后来,我把成功学书统统扔掉了,只读有实战经验的作者写的书,学习其方法论,并据此来改进自己,个人成长才开始提速。
4.
总之,正能量梦想之所以有副作用,就在于它想象的是做事的结果,人们容易自我暗示,仿佛已经得到了这个结果,以至于不想去做事了。而取得了好结果的实验,都是让人想象做事的过程,这相当于模拟训练。
成功学这种所谓的正能量,只是给人打鸡血,让人觉得自己只要努力,或者足够诚意,就一定能够成功。却不能教给读者成功的方法论。
也没有告诉读者,即使方法正确,也不一定会成功,因为还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比如,运气。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鸡汤味太浓,如果一个人不立足自身,好好解决身边的问题,却大谈什么“梦想”,只能是痴人说梦。还不如,一早就认命的人,他们会更快乐。
得到一个东西的最好的办法不是张德芬说的,去想象自己已经得到了它。
还是巴菲特的好伙伴查理.芒格靠谱,他说,想要找到一个优秀的配偶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TA,因为优秀的配偶都不傻。这才是大实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