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这又是一本启迪心智的哲学读本,也非常符合为教练思维添砖加瓦,于是,被我奉为专业类工具书,背诵记忆和练习,直至把这些思想刻进骨子里。
一位青年对自己的出身、学历甚至容貌都抱有强烈的自卑感,他往往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从而常常陷入自我嫌恶的痛苦境地。这也是大部分人在感受不幸时的状态。那智者是如何启发他的呢?
1、大部分人都会认为“现在的我(结果)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而哲人却说,“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如果陷入这种原因论的思维方式,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2、心理创伤并不存在?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他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我理解的,即我们如何看待我们过去的经历,悲观?乐观?坚强?无一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3、青年有些不满,觉得智人的言论是虚无主义,否定人的情感。但哲人说,阿德勒并不否认情感的存在,但是人是可以抵抗情感,做出理智的选择的,人有强大的自由意志。
4、青年认为无论积累多少知识,作为根基的秉性或性格绝不会变!如果根基发生了倾斜,那么任何知识都不起作用。原本积累的知识也会随之崩塌,等回过神来已经又变回了原来的自己!哲人引用阿德勒的话来解释:“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别人,因为你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你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也就是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因为你完全可以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创造出幸福的人生。
5、青年被震撼了,有些恼怒的否定了”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这个观点。哲人回复:我们假设有一个人正在为“我的性格是悲观的”而苦恼,我们可以试着把他的话换成“我具有悲观的‘世界观’”。我认为问题不在于自己的性格,而在于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观。性格一词或许会带有“不可改变”这一感觉,但如果是世界观的话,那就有改变的可能性。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你把自己说成不幸的人,还说想要马上改变,甚至说想要变成别人。尽管如此还是没能改变,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
6、青年,你为不改变自我和当下找了多少借口?哲人说: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