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叫塞德西尔穆来纳森,是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研究行为经济学。另一位是埃尔德沙斐尔,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本书整体是一本学术类型的书,有很多实验、学术证据、庞杂的论证。
穷人为什么这么穷---越是精打细算的人往往过的特别穷。一个人如果花钱精打细算,通常是从家庭环境继承了这个消费理念,这就导致一个结果,这个人一定不愿意承担风险,投资要立马见到收益,只要是远期才会得到的收益一定不愿意投。在投资市场上,机会和风险是对等的,机会永远藏在风险里,机会越大风险一定越大,很多投资本质上都是搏概率。如果特别算计本金的安全,必然不会冒险,投资理财策略就会非常保守,比如存钱入银行。但要承担通货膨胀的风险,因为钱会贬值,从财富上说会越来越穷,最终成为死循环,越精打细算越穷。
比较大胆激进的人怎么做?
看成本收益比,只要收益足够高,就值得不计成本地去投入。逻辑思维的罗振宇在90年代就开始炒房当时从银行贷款买房,这在当时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因为没人从银行贷款买房,而且罗振宇知道要买市中心的房,升值后卖掉,然后去市中心换一套小的,这样一直换,手头的房越来越值钱,创办逻辑思维前,他手里的房已经价值几千万。精打细算很难发大财,太看重钱、太重视成本就可能忽略潜在的巨大收益。稀缺的东西会把你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会让你没有多余的注意力看其他事情,会忽略很多东西。
只要是稀缺的东西都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而且通常会影响我们的智商、执行力、自控力....我们就从稀缺的角度出发,想想穷人所处的困境。
怎么逃离稀缺的陷阱,避免掉进稀缺的思维里?
1.陷入了稀缺的心态,大脑带宽就不够用,那就节约出带宽。
我们都觉得生活越来越忙,尤其是在时间特别稀缺而需要我们做的事情又特别多的时候,我们会忽略很多重要事情陷入稀缺陷阱,比如放弃健身等。减肥为什么会这么难呢,因为我们没有用稀缺的心态去看待这件事。比如该吃什么食物,有多少卡路里,每次进食前都仔细计算热量,到头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坚持,因为有太多事情要操心了,大脑本来就没有太多额外的带宽来思考类似健身减肥这事,何况还搜索一大堆关于热量、卡路里的信息,琐碎的知识只会继续占有大脑带宽。
比如哥本哈根食谱根本没有让你去计算碳水、热量等数值,而是直接给了一套定死的方案,这样就节省了大脑带宽。为了节省大脑带宽,本书还提到了可以把重要的事情带到思想的中心去。
比如在健身房请私人教练,教练会让学员吃饭时把每顿饭都拍照给他,而且还会天天打电话督促他们锻炼。其实不仅仅是个人意志力太差需要找人监督这么简单。我们把太多的大脑带宽用在了应付日常工作、生活、学习这些事上,所以对健身这种远期才能看出效果的事情往往就不太重视它,自然也就到不了大脑最核心的地方。教练天天督促就把健身这件非常边缘的事情强行拉回我们思想的中心,我们就不需要浪费多余的带宽去应付它,如果健身这件事回到思想的中心,我们自然而然就把它当成一件很重要的事。
2.节约带宽之外,还可以再创造出一些新带宽。
早在100多年前,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就认识到了工作时长和大脑带宽之间的关系。他再公司定下了一个规定:每周工作不能超过40小时。这也是我们现在八小时工作制的来源。他用了足足12年时间反复试验,才得出工人到底工作多少时间才能得到最高的产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