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突然而来的几件磨叽事,算是小告一段落。
赶紧去咖啡馆休闲一下,午后快四点的时光,人多啊多,只好走到最里头的长沙发位,有一顶女士帽子,而拐角处坐着一小伙儿,断定那帽子不应该是他的,想是不是前面的走了落下的,便挨着帽子坐在墙角。
拿出小说,刚刚看了没几行,那小伙儿愤愤然拿起帽子。哦,大概是给女朋友占座。我只能倚老卖老,佯装看书。
不一会,又来两位,全是小伙儿。真搞不明白那顶帽子是怎么回事?

其中只有一位带了一杯冰水。
三个人侃侃奇谈啦一个半小时,好几个词是第一次听说。
“私域”,开始误以为是“私欲”,我想这是利用什么样的欲望做生意啊?老半天,又听到“公域”,大致明白“私域”,就是周边熟人,“公域”就是商业街大市场。
“平替品”,也是老半天才从他们的谈论中悟出就是“平价替代品”,说白了,就是仿冒水货。
“试错成本”,就是顾客买了东西又后悔啦,又不能退货的,就是浪费了的钱,来判定顾客舍得的买完扔了也不可惜的价位。
“教育成本”,就是教授给顾客这个东西必须要买的费用,其实不就是广告费嘛,整什么玄学?
谈论中断断续续的听到“化工大学”,其他大学“医学院”,“航院”,一万五的三分之一,略略略……
小说是看不进去啦,一边听他们的话一边揣摩。后来的两位是学生,想在学校弄一个“工作室”,卖DIY香水。前面占座的这位朋友是做视频的,说大了就是策划师。
打算卖香水的,不过是家人在国外,能弄来一些大品牌同源的原材料,小伙儿不断的描述香水就是“香精兑酒精”,成本50,可以卖100,30毫升的,天天用可以用两个月,顾客试错成本小。而同样的100毫升的,大商场一般都七八百……。
策划师问,顾客群在哪,多少量?
小伙说,在学校里,可以情侣消费一起亲手制作小礼物,还有去夜店酒吧的同学也一定要喷香水的……
最后,唠来唠去,策划师劝不能轻举妄动,要动,就去中街的“公域空间”。大学生小伙儿说就是趁这点热情,先让家人把原料发过来,反正自己也能用。只是想零投资挣钱,需要策划师的方案。
最终归到做视频,包括校园生活的探店剧本上,才听明白这小伙是化工大学的英语专业。大致是想利用校友们喜欢做实验的感觉上,才打算搞个DIY工作室。而我却想,这跟他读的英语专业有毛线关系?如果想做商人,就大大方方的在同学里发个告示,然后去赚钱好了,有这么费劲吗?
卉2021.08.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