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老师的推荐下,拜读了毕飞宇的《玉米》。或许是我少不经事、孤陋寡闻,此前从未听说过这部作品。抱着平常心读完,又得知它是2001-2002年《小说选刊》获奖中篇小说,还获得2003年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2010年又经葛浩文夫妇的翻译,英译本Three Sister(《三姐妹》)为毕飞宇带来了2011年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的确名副其实。如此佳作,相逢恨晚,我却又庆幸自己是在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后才品读了它,如此才有一些不致过于浅显的感想。
一、花开三朵,各有异色
其实这个标题并不贴切,与其把玉米、玉秀、玉秧比作三朵并蒂之花,各自呈现出不同的色态,倒不如说她们是一根玉米上的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玉米》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得知它是女主人公的名字后,就觉得也倒是与农村女孩相配,有一点淳朴可爱。如果比作花的话,倒少一些亲切感了。一根“玉米”包括了王玉米和她的妹妹玉秀、玉秧,这三个血缘相关但各自独立的女孩,将她们的血与泪相和流,如星光般璀璨却又残忍的梦,融进了整本书。
玉米就像饱满成熟的玉米果实,有着那个年纪的女孩不该有的深邃内心。或许是因为玉米的长女身份,而且还是处在拥有了七个女孩才艰难得到一个男孩的家庭里,又是一个有地位有特权的家庭里。她从小便通晓了太多世事,承担了太多责任。玉米十分讷言,心又极细,表现在她的顾家又好强上。初见玉米,她便在为母亲的分娩而忙碌着,为她终于生下儿子而喜悦着,之后又完全结果了照顾小八子的操劳,甘之如饴,“通身洋溢的都是一个小母亲的气质”。玉米利用抱弟弟的机会到与父亲上过床的女人们门口显摆,让她们丢人现眼,从而为母亲争光,手段方式促狭又老到。
“长幼不只是生命的次序,有时候还是生命的深度和宽度。”玉米这个内向的姑娘,多长了一双向内探照内心的眼睛,内心的很多想法不仅细腻,落实到行动上也往往卓有成效。最主要的在于她对权利(力)的独到见地与把握,首先便体现在家庭中与妹妹们的关系上,她对六个妹妹表面顺从,实则很不服气的心思洞若观火,尤其是八面玲珑的“狐狸精”玉秀。当母亲生完儿子后对家事撒手不管时,玉米便主动承担起大姐的责任,开始掌权。她始终执念于维护家庭颜面,与彭国良的恋爱不论长相,更看重他高人一头的飞行员身份。尤其当支书父亲丧失权力,妹妹遭轮奸,与彭恋爱告吹时,玉米更坚决、更犟地追求权力,嫁给副主任郭家兴,又让自己和家庭重回风光。此后她利用自己的身体取悦郭家兴,尽快怀上孩子,换取更多权利。面对玉秀与郭左的“丑事”,她宁愿亲口抖落出玉秀被很多人睡了,也不愿令王家郭家蒙羞。
玉米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一直是清醒的,“自己如此这般的,还不就是为给自己的家里挣回一份脸面?”但她就是被自己长女的身份,深邃成熟的内心,以及对家庭权力的执着而不断驱使着,生命陷落得越来越深。
玉秀美丽高傲,自然就像玉米花。我在爷爷的田地上见过玉米,它的花不太好看,玉米这种农作物本来也不是用来观赏花的。但是开花是结果实的必经之路,玉秀也必将经历由恃美扬威到花落成熟的过程。一开始是从玉米眼中认识玉秀的,聪明骄傲,善于笼络人心,在家中和村子里都有了一些势力。玉秀不仅漂亮,还善于利用自己的美貌获得好处,玉米称她“狐狸精”,还指出了她的两大软肋:懒和欺负弱者。这样的玉秀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不太好的,而且第一部分《玉米》中未对她过多着墨,唯有被村民糟蹋后玉秀死了一样的目光,让我既同情又好奇她的命运会何去何从。
于是在第二部分《玉秀》中,我看到了玉秀在命运漩涡中的争取与挣扎。那一夜之前,玉秀不仅是“狐狸精”,还想做“美女蛇”,跟玉米是冤家,跟其他姐妹关系也不好,彻头彻尾的恃美扬威、恃宠而骄。发生那件事后,玉米的陪伴和安慰让她感激之中还夹杂着恨,这种恨看似莫明其妙,但是却已经深入骨髓,因恨而生的是无尽的依恋。当玉米离开家乡去往新天地的时候,玉秀也想随之而去,直到被姐妹村民们排挤,被绰号抽筋剥皮,她才下定决心离开并永世不再回来。
玉秀做出这样决绝的决定,直接原因是自己的面子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她一直以来的理想,隐秘的志向。她自己说自己心死了,其实根本没有,玉秀一直是个心比天高的姑娘,哪怕身为下贱。为了达成自己的理想,她依靠玉米,讨好郭家兴、郭巧巧,跟小唐学算盘,但是贞操不复的她每走一步便是死路。玉秀说宁愿断臂抠眼换回女儿身,此时她引以为荣的美貌也没有贞节重要了。在接连不断的绝望心伤中,她并没有放弃自己,跟玉米和解对她来说仿佛是瞬间的成长。无奈郭左闯入了她的生命,让她又想做狐狸精了。玉米为不让乱伦丑事传出而亲手扼杀了她的爱情,但一个孩子让她的生活再起风波。玉秀因为这个孩子懂得了求死时对生的留恋,幸福并揪心着,为了这个孩子她彻底放弃了对脸面的执念。
玉秀在命运的捉弄下成长了,一场残酷的成长。但她始终是个心高狂傲的丫头,一只不知疲倦地飞着的无足鸟,永远不会踏踏实实地站在地上。书中对玉秀的叙述戛然而止,我不知道她的未来,这样也好,不至于太心伤。
平庸的玉秧,就好像初生的玉米秧苗,“泯然众人矣。”直到她逐渐成长,显出一些异于常人之处,让人刮目相看,又觉得陌生。有人认为《玉秧》这一部分是整本书中的“鸡肋”,不值一看,而我却被校园生活的描写、少男少女们的隐秘心事而打动,觉得饶有生趣,当然这只是浅显的第一印象。故事开篇,玉秧这个没有特长、其貌不扬、四体不协的乡下女同学,就在与同样来自乡下却骚气、精明、有胆量的庞凤华的比较下,败下阵来。玉秧太普通了,呆板的她全靠自己的笨功夫背书考进了城,才有了鹤立鸡群的感觉。但这只是比下有余,在女同学之间,她仍然是最不起眼的那个。她甚至希望自己也丢钱从而成为庞凤华那样的风云人物、积极分子,怀着这种心事,她毅然决然地参与了魏向东的“地下工作”。从揭发与自己理想不符的诗人楚天,到检举师生不伦恋,玉秧得到了在暗处窥探他人秘密的成就感。
可以说,这是玉秧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长期的不受关注、黯淡无光使她迫切地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获得存在感。但这种方式是伤害他人来成全自我,玉秧自己也付出了身体的代价,得不偿失。
玉米这三姐妹血缘相近、性格各异,命运的轨迹不同,但都是为了心中执念而将生命陷落地越来越深,直至无可自拔也痴心不悔。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们一步步地走下去,无力改变什么,唯有喟叹:原来任何美好的生命都难免陷入悲剧之中。她们中任何一个的结局都不得而知,却令我久久怀想。
二、须眉浊物,苦涩爱情
毕飞宇在《玉米》中以生花妙笔绘出了各具魅力的以三姐妹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可见他对这些“水一样的骨肉”的偏爱,评论家们也颇为关注他的女性视角以及对女性的人文关怀。无奈这些女子原本美好明媚,却逐渐沉沦污浊,罪魁祸首便是一些污臭不堪的男人们,让她们独自品尝爱情的苦果,改变了她们的命运走向,酿成了生命悲剧。
书中出现的一系列男性形象都极其丑陋,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由此而来的行为表现上。这些男性可按年龄划分为青年和中年两大群体,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青年男性的共同之处是薄情寡义、自私自利,他们都曾给予女性浪漫的爱情幻想,但又将其无情的摧残,徒留她们心伤怅惘。
玉米的初恋彭国梁曾寄托了她对爱情的无限向往,因他而感觉自卑,万般眷恋又空无一物,她认定自己是“国梁家的”。彭国梁对玉米有过肢体接触与口头承诺,可是当玉米发生家庭变故、身心俱疲时,他不但没有给她坚实的依靠,反而自私绝情地抛弃了她,可以说他爱的不是玉米,只是她家的权力声名;玉秀的爱情来自于他名义上的外甥郭左,一种奇妙的感觉在他们之间悄然滋长。郭左赠送玉秀牙刷表露心迹,可当他得知玉秀被轮奸后,便在她身上发泄了自己的兽欲,还美其名曰“反正七八个了,多自己一个也不算多。”玉秀的爱情幻想从此破灭,郭左还给她强加了一个孩子的爱情苦果;楚天作为玉秧的爱情萌芽虽然只是她的单相思,但是玉秧从发现他诗人外壳下的真面目到揭发他,也可见他内心的丑恶以及对玉秧产生的间接影响;年轻的班主任与庞凤华之间的师生恋,由暧昧朦胧而如痴如狂。被玉秧告发后,庞凤华揽过来所有事情,班主任却含糊不清、推卸责任,最终还逃之夭夭,全然不顾及庞凤华,是一条不折不扣的“落水狗”。
青年男子们“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在自身利益面前毫不犹豫地背叛了所谓的爱情,让女子们承担所有苦果。与之对比鲜明的,是女子们对待爱情的耽溺坚韧、矢志不渝,令人叹惋。
相比而言,中年男性的变态心理、行为更加令人发指,他们的眼中早已没了爱情只有性。玉米的父亲、村支书王连方首当其冲,他不仅为了所谓的男性尊严疯狂地让妻子施桂芳为他生子,简直把她当做“生育机器”;更利用自己的特权让全村妇女满足他的性需求,“在外面弄女人的历史复杂而又漫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最终他也因为弄女人而丢了官位,自食恶果,却间接扼杀了女儿们的爱情与命运;玉米的老丈夫郭家兴在原配濒死时,就迫不及待地要娶年轻貌美的玉米做填房,之后享受着“来自床上,来自玉米的身上”的快乐。玉米为了获得权力,拼命地在床上讨好他,还要讨好他傻小子一样的女儿,并且拼命地要为他生儿子。自从嫁给他,玉米便成为了一个利用自己身体的可悲的人;至于校卫队的负责人魏向东,更是一个十足的性变态。由于自身的性无能,他经常给女教师们开玩笑,“专门挑床上的话说”,并辣手摧花,以检查怀孕欺骗玉秧,从她身上获取无尽的快感。这些色情狂们的变态行为,读来令人毛骨悚然。
但是我并不将女性的苦涩爱情、生命悲剧完全归结于这些“须眉浊物”身上,女性自身也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易沉浸在爱情幻想中不可自拔,从而在爱情破灭时承受更大的伤害。另外,女性面对男性强权往往表现出顺从软弱的一面,而不会积极争取与反抗。面对王连方的权力,村中“老中青三代”女性都难逃魔爪,她们大多习以为常,而舆论居然不对他的非人之举做出任何谴责。这是权力的产物,也是男权社会的必然。女性们接近男性也有自己的目的,玉米想从郭家兴那里获得权力,玉秧想从魏向东那里实现自身价值,她们必定要付出代价,只是这些代价或许超出了她们自身的想象。毕竟她们面对的,是特定历史条件、环境下,心理扭曲、人格异化的男性群体。
看惯了偶像剧、言情小说里令人歆羡的美好爱情,《玉米》中的苦涩爱情,乃至推荐的当代文学著作中的残缺爱情们,例如高加林与巧珍的错失,研究生与女大学生的错过,庄之蝶和无数女人的交合……都令我无所适从。我暂且目之为打碎了的美好会更加深刻,迷惘迷乱的性爱是那些扭曲异化的人们的表现,因为“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这种梦想,于我心长留。
三、魔鬼权力,人性异化
毕飞宇在《我们身上的鬼》中写道,“我们的身上一直有一个鬼,这个鬼就叫做‘人上之人’,它成了我们最基本、最日常的梦。这个鬼不仅仅依附于权势,同样依附在平民、大众、下层、大多数、民间、弱势群体,乃至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身上。”他把人们对“人上之人”的极度依赖与追求称之为“鬼文化”,“鬼文化”的核心便是权力、等级、地位,它侵蚀到人性人心的每一寸地方,在《玉米》中对其有着鞭辟入里的批判。
王连方作为村支书,在村中的地位“至高无上”,理所应当地利用着权力胡作非为。村民们“敢言而不敢怒”,表面上对他一家顶礼膜拜,实际在背后看不惯施桂芳的姿态,光明正大地偷窥玉米的信件,对权力既崇拜,又畏惧,更多的是长期压抑的不满。由于异化的人格,村民们在王连方失势后,把愤懑一股脑地发泄到两个无知少女身上,采取非人的方式,夺取她们最宝贵的东西,进行极端的报复。村民们在对权力的复杂情绪下,将自己变成了万劫不复的魔鬼。
“权利就是这样,你只要把它握在手上,捏出汗来,权利就会长出五根手指,一用劲就是一只拳头。”玉米一直笃信权力,在家中要掌握权力,恋爱时看重彭国梁的飞行员身份,又为了让家庭重振声名而嫁给权力,早已将自己的身体、爱情、灵魂卖给了魔鬼。玉秀也为了留在城里讨好玉米、郭家兴、郭巧巧这些“人上人”,玉秧也为自己的欲望出卖身体,在她们身上都附着了权力的魔鬼,将美好的生命扭曲得丑陋变形。
但是作者本身并不反对权力,反而“拥护并喜爱我们的权力。拥有权力是文明的一个标志。权力是我们生存的前提,是生存得以成为生存的必须。”他所反对的只是特殊的权力、异化的权力,玉米三姐妹拥有一些这样特殊的权力,却恰恰没有最为基本的权力,也许就是追求幸福、成之为人的权力。
在上世纪70年代的王家庄,一个残留着浓厚封建宗法社会气息的地方,男性便是权力的主宰,魔鬼的操纵者。上文中已谈到男性的负心自私让女性背负恶果,再来说人们在普遍认同下,以男性视角对女性的妖魔化。玉米不批评父亲的挟权纵欲,反倒认为是“那些骚货加贱货”勾引了父亲,嘲讽辱骂。抱着“长得好看的女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的心态,认为自己的漂亮妹妹玉秀是“狐狸精”,对“骚狐狸”柳粉香恨之入骨。但玉秀除了恃美扬威之外无甚出格举动,有庆家的心中盘着的怨结也令人心碎,她们无端背此恶名。玉秀贞操不保,亲生姐妹不仅没安慰,还起外号伤害她,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也来骂她。玉秧的同学赵姗姗专注于给同学起恶毒绰号,嘲笑庞凤华“破鞋”、“被人偷了”,玉秧也自私地摧毁了她的爱情。男权社会下的女性过得已经够苦了,女人又何苦为难女人?但往往女人对待女人更加残忍,好像她们便不会遭逢不幸,就不曾是天下之可怜人了。
“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当下对女权问题空前关注,我无意分一杯羹,只是觉得很心酸。作为一个女孩,要时时刻刻担心自己存在于世上的安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防遭际不幸时被“直男癌”们认为是你自己行为放荡,在生活中无时无刻无形中受到性别歧视的压力。不止是那时那地,也不仅仅是此时此处,问题或多或少地存在。惟愿在某时某地,女儿们真正活成“水一样的骨肉”,山石无阻,恣意流淌。
四、凡之不凡,佳作人成
《玉米》这本书跟它的名字一样,初读似乎有些平凡的,只是写三个农村姐妹的故事,又没有多么丰富的传奇性,在叙事上也是不紧不慢,情节也并不突出。但《玉米》又实实在在是似凡而不凡,似淡而有味的,把平凡写到极致便是不平凡。我仿佛在平常的日子里,走入了那三个女孩的世界里,才知道她们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里,实则暗潮涌动、风生水起。
毕飞宇是将我们带入三姐妹世界里的引路人,他独具慧眼,将一棵不起眼玉米的光彩无限放大,让所有人知道原来她们是那样可怜、可爱;又细腻敏锐,洞见她们内心的每一个幽微角落,连一道道纹路都清晰可见;加之以幽默谐趣,朴素浅白的言语亦成了字字珠玑,让人时而微笑,时而叹惋。毕飞宇坚持认为本书采用的是第二人称,是“我”与“他”的平均值。也就是说,在三姐妹的人生上演时,毕飞宇一直参与其中,给予菩萨低眉般的悲悯,间或金刚怒目般的冷对。我们也有幸通过他,体味三姐妹的悲喜嗔痴,命运浮沉。
毕飞宇像是田野里的哲学家,有着最朴实无华的笔触和最戳人心扉的哲思。“恋爱就是这样的,无声地坐在一起,有些陌生,但是默契,近在咫尺,却一心一意地向遥远的地方憧憬、缅怀。就是这样的。”他不仅写出了玉米恋爱的感觉,也道出了万千男女难以言说的微妙滋味。“做女人的可以心高,却不能气傲,天大的本事也只有嫁人这么一个机会,你要把握好。可别像我。”借柳粉香之口,道出了从古至今女人令人心酸的事实,每每读到心都为之摧折。“玉秧从没见过大海,拼了命地想象。直到午饭时刻,玉秧也没有能够把大海的模样想象出来。”读来令人发笑,但毕飞宇正是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暗含冷峻的讽刺,让我们对着无聊的逻辑流露出含蓄的微笑。
这本书无论从人物塑造、情节叙事、整体风格上都给人以舒服的感觉,不是多么阳光灿烂,也不是多么阴森昏暗,往往一个适中的度是最难拿捏的,哀而不怒、怨而不伤最是难得。他没有读之毛骨悚然的情节场面(对比《檀香刑》、《废都》),即使是性侵之类也不至于让人不忍卒读;他没有露骨的讽刺批判,不过是娓娓道来,从容不迫,读者便已了然于心;他鲜少大肆渲染场面,不过是寥寥几笔景物描写,而将浓墨重彩都献给了人物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工笔勾勒,恰到好处。
这便是《玉米》一书的凡而不凡,也是毕飞宇的匠心独运,佳作人成。借我一双慧眼,看见她们的生命,照见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悲辛,才知道原来生活的本质、命运的终点都是如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