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读者最熟知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百年孤独》曾被《纽约时报》称为:继《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这本书和这个作家的名字,频繁的出现在豆瓣、知乎等一系列中国的社交论坛平台上,被万千的读者极力推荐,也被万千的读者爱不释手。
今天,我将走进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文学世界。
当我第一次翻开《百年孤独》,就被作家笔下刻画的宏大、神秘的拉丁美洲社会图景所震撼。小说的开头写道: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每年三月前后,一家衣衫褴褛的吉卜赛人都会来到村边扎下帐篷,击鼓鸣笛,在喧闹欢腾中介绍新近的发明。
《百年孤独》的开篇,便是马尔克斯笔下浓缩宇宙的开始。
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写道:马尔克斯以小说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穷。
马尔克斯创建的宇宙,汇聚在一个叫做马孔多的小镇。
这个小镇最早出现在1955年作家的第一篇小说《枯枝败叶》中,这本书也被称为《百年孤独》的序章,陪母亲回落后、偏僻乡下探亲的一场旅行,让青年马尔克斯决心成为世上最好的作家,他要把自己的家园,介绍给全世界知道。
马孔多是马尔克斯心目中祖国哥伦比亚,甚至整个拉丁美洲的缩影,这个小镇里发生的故事,就是拉丁美洲由最初简单的野蛮社会,进入到被西方侵略者粗暴奴役的变化过程,以及最后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全部面貌。
马孔多建立的时候,只有二十户人家,大家过着安稳满足的生活,直到有一天铁路的轨道修进了小镇,香蕉树开始大批的被种植,越来越多的人搬进马孔多,教堂的主教、警察、还有政府行政人员,堂而皇之、蛮横霸道的接管了这片土地的管理权,等到一池清水被垃圾、污水和粪便搅成一锅,臭气熏天,这群人又突然地消失了,带走金银和从烟囱里冒出白气的火车,生活回归了平静,但是小镇也再也回不到从前。
一些外乡人被永远的留下,现代化的思想理念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再无法安定的社会秩序。
哥伦比亚在西班牙侵略者进入之前,是印第安人的聚居地,但是西班牙长达三百年的血腥统治,给这片地方打下了沉重的烙印,他们气势汹汹的闯进美洲的原始部落,带来轰鸣的机器和新的生活方式,改变着古老土地上生命的精神世界,又在某一天骤然退场,只留下满地资本主义尘埃和一个由白人、黑人、印第安人组成的茫然无知的无序社会,以及一群无处安放的灵魂。
马尔克斯,刻画出这片土地被禁锢的烙印,谴责侵略者的累累罪行,同时更怒其不争接管这片土地的新政权的霸道昏庸和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民众们的愚昧无知。他们回不到最初的社会,也无法更好的适应新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之路。
作家对哥伦比亚社会发展的落后以及新政府的庸碌的失望情绪也突出体现在他的另一部小说中,《一场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是1981年马尔克斯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第二年,也就是1982年,他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据说这部小说作家筹备了30年,从1951年他的少年好友被残忍杀害开始,作家经过多方面地调查和思考,终于找到了这出悲剧的根源:命运的神秘性和落后社会现状中的“群体失语”。
一个小镇青年在所有人都知道有人要杀他而自己却一无所知地情况下在全镇人面前被残忍杀害,早就得到消息的当事人们,包括教士、警察甚至还有青年的仆人和母亲,他们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将消息告知受害者,以至于这场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却覆水难收的发生了。
除去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深入探究的主要话题“命运”,落后的社会现状也是《一场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想要探究的话题。
在这个落后的小镇上,侵略者已经绝尘而去,民众的思想却仍处于被禁锢的封闭状态,他们失去了面对事情时人的主动性。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没有人尝试去制止凶杀的发生或者告知受害者,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受害者总会知道这件事情的,总会有人告诉他的,结果是甚至全镇人都知道的凶杀意图却只有受害者对此完全不知情,而在事情发生之后民众也不去反思,而是为自己的失语找各种各样的诸如命运注定的理由推脱。
马尔克斯对自己热爱的拉丁美洲的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跃然纸上,也有一种“见时羞,别是愁,百转千回不自由”的哀伤和无奈。
上校,是马尔克斯作品中的第二个经典意向,同时主教,法官和警官也是作家小说中的基本设定。
马尔克斯笔下,上校代表着曾创立功业但最终被排挤的开创者群体,他们在赶走侵略者获得民族独立的光荣战争中流血流泪,建立功勋,但是在社会秩序的重建中却被排挤在社会的边缘,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上校群体的孤勇忠诚与绝望落寞形成强烈反差。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上校群体的重点刻画小说,1961年,马尔克斯因为抨击新政府的军事独裁而被驱逐出境,他背井离乡在欧洲度过了食不果腹的三年流浪生活,期间,因看到路边一个孤独的等待者的身影,联想到自己等了一辈子仍未等到救济金的外祖父,便创作了坚毅、孤寡、极富忍耐精神的上校形象。这是作家马尔克斯对开拓者群体的无上赞扬,对拉丁美洲反侵略行为的肯定和骄傲,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新政府的不满。
一个参与了伟大解放战争的老上校,五十多年来日复一日的等待着政府发放救济金信件,却到生命的最后,都没有等到新政府兑现他们的承诺,作家不满拉丁美洲的新政权,认为他们无知愚昧,强横霸道,他甚至因为智利政变举行文学罢工,搁笔5年,因此小说中政府人员的形象基本上都是落后、愚笨。
如果说上校代表着拉丁美洲本土的精神支柱,和稀泥的法官和警察是新政府的代表,那么主教就是侵略者的象征。
16世纪,一群以宣扬信仰自由的清教徒从英国出发,越过茫茫大海,闯入美洲的疆土,美国就是典型的由一群清教徒建立的庞大国家机器,清教徒们把土地的主人赶去最偏僻、最艰苦的角落,霸占着他们的财富和家园,还美名其曰创造自由。
这个别有用心的宗教群体在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存在,他们带着现代的火药武器和精神禁锢的金刚圈以传教的名义去全世界开疆辟土,哥伦比亚当然也是其中的受害者,因此作家憎恨那些外来的虚伪的教会和主教们。
1975年以后马尔克斯离开哥伦比亚,长期住在墨西哥城,直到2014年,他在墨西哥城去世,我想这是作家对战争后民众精神上满目疮痍的无声抗议。
1965年,马尔克斯的新作《百年孤独》也以上校的故事展开的,《百年孤独》诠释的就是马尔克斯文学世界的重要内核“孤独”。
上校是“孤独”的代名词,他的存在作为精神丰碑贯穿于这个庞大家族兴衰的始终,家族的每一代中都有一个与上一辈一样名字的后代出生,重复的名字,代表着这个家族的统一性,同时也象征着“孤独”的传承性,无论这个家族里新的生命有着怎样奇特而不同的经历,都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
拗口重复的名字曾难倒过无数初读本书的中国读者,但是当读者静下心来揣摩作家的用意,就更感叹作家构思的精巧。
评论家说,马尔克斯是“孤独”的批判者,并不是“孤独”的卫道士,作家揭露社会民众精神上的缺失。
他笔下的孤独,是拉丁美洲这一代经历了混乱和重生后的人们灵魂失落的直观表现,只要民众一直处于这样的浑浑噩噩当中,那便永远得不到解脱,只剩自我毁灭,就像《百年孤独》最后写的那样“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这样绝望的“孤独”属于全社会。
马尔克斯是个理性、严谨又富有想象力的作家,他探究“孤独”的方式别出心裁,他的《百年孤独》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写作的先河,想象和现实夹杂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瑰丽、落寞光影交杂的新世界,这是富有想象力的体现,而理性和严谨的叙述方式,则贯穿于作家的全部文学创作生涯。
从第一部作品《枯枝败叶》开始,到最后一部小说《苦妓回忆录》结束,作家就以追忆往事的叙事方式讲述故事。文学的追忆不是单纯的再现,而是通过想象的重构,马尔克斯强调,只有对处在理想和体制双重压迫下的记忆加以开发、重组,把散乱的记忆整理为叙事,使之变得更强烈,更为集中,才能建立起个人或者族群的身份认同,才能在平淡的叙述之下,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927年马尔克斯出生,到87年后,他离开人世,他的一生,都在追寻对民族和族群的解救之法,他的孤独,是拉丁美洲的孤独。而马尔克斯本身,是位勇于向死亡和时间发起挑战的作家。
2004年,作家发表了自己的最后一本小说《苦妓回忆录》,通过一个90岁老记者突然疯狂的爱上一个十四岁年轻女孩的故事,宣告着“自由永生,自由不死”的精神世界的不朽。
马尔克斯77岁,他真切的发现时间在慢慢流逝,感受到了衰老和死亡,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时钟在进入倒计时,于是他写了这个大胆、疯狂、超脱世俗观念的爱情故事。马尔克斯在小说里并没有让他们发生实质上肉体和精神的牵绊关系,只是自顾自地爱上一直沉睡的少女。
我觉得与其说老记者获得的是爱情的神圣感,倒不如说是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得到的反叛的自由。
文中有一句话写道“我挂了电话,全身被一种生命中前所未有的解放感充盈,终于,我从自我十三岁起便开始奴隶我的束缚中解脱了。”
我想这是老记者,也是作家本身,对自己之前七十多年人生的回顾与和解。
2020年,我第一次翻开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就好像火星撞地球一样被撞得头晕目眩,这本书太绚烂、太厚重了,让无数初读者望而却步,拼着最后的意志力让自己一字一句的翻完全书,却是连一篇读后感都不敢尝试写,2021年,年初,一口气读完马尔克斯的四部中篇小说,终于释放了一些精神上的压力,能够平心静气的读一读这些故事,感受一下这个世界,听一听故事里坚硬、深奥、陌生的外壳下,那些柔软的、落寞的低语。
前几日,拿起另外一本长篇巨著《霍乱时期的爱情》,突然发现那些自己曾以为是上帝之语的故事,就像是作家将曾烧制好的一块块砖拿来砌成了另外一幢大房子,这些砖,我都是见过的。
自此,才觉得自己真正走进了马尔克斯。
如果有一天,你也想认识马尔克斯,那么我建议不妨先从他的短篇小说开始看起,从小房子开始,等你一遍又一遍的触摸过他们的温度和纹路,再去窥探他留下的大房子和大宫殿,那时,可能会清楚的看到那些更美的风景。
我和小韦哥说,等疫情结束,如果我们有机会出国旅行的话,就去哥伦比亚吧,或者墨西哥城,去到大洋彼岸的那片古老的土地上,感受一个伟大的作家赋予他的生命力,也感受这片土地自身独特的古老气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