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会说话吗?看看古人的说话技巧吧

你会说话吗?看看古人的说话技巧吧

作者: linbell | 来源:发表于2019-03-11 19:34 被阅读0次

      春秋时期,陈惠公征调犯人兴建凌阳台,工程刚进行到一半,就有好几个人被处死了。一天,陈惠公又下令将三名负责监督工程的官员押进监狱,大臣们都不敢进言劝阻。正巧孔子来到陈国,见过陈惠公,便与他一起登上凌阳台眺望。孔子向陈惠公祝贺说:“凌阳台真雄伟啊!大王真贤德啊!自古以来,圣人修建楼台,哪有不杀一人就能建成的呢?”孔子点破却不说破,让陈惠公听了很是惭愧,很快命人释放了那三名官员。

      同一时期的晏子也善用类似的方法。有一次,齐国有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非常生气,命左右的人把他绑在大殿下,准备处以分尸的极刑,并且说谁敢劝阻,一律格杀勿论。众臣战战兢兢,人人明哲保身,唯有晏子走过来,他左手抓住犯人的脑袋,右手拿着刀,抬头问齐景公:“不知道古时圣明的君主肢解人时都是从哪个部位开始下刀呢?”齐景公是何等聪明之人,他知道晏子是用古代贤明的君主来劝说自己不要滥杀无辜,便离开座位说:“放了他吧,这是寡人的错。”

      晏子并未专门找齐王理论,而是先给其戴上一顶高帽,让他在潜意识的指引下去扮演贤君。我们劝说他人时,特别是劝说类似的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时,也要注意委婉,尽量照顾他的尊严。如果一定要指出他的错误,那么之前最好先说说好话。

      战国时期,魏文侯宴请众大臣,酒过三巡后,他想听听大臣们对自己的看法。有人说文侯是个很仁义的君主,有人说君主很英明,魏文侯听了都很高兴。轮到大臣任座时,他却语出惊人:“恕我直言,您不是一个贤君。”魏文侯很不高兴,他强压怒火,问道:“我非常想听听你的理由!”任座依然直愣愣地说:“您不把中山国封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给了您的儿子,所以我说您不是贤君。”魏文侯一听这话,脸色当即变得很难看,但他并没有发作。任座见他脸色不对,赶紧快步走出了宴会大厅。有了任座的前车之鉴,大家都学乖了,都拣着歌功颂德的话说。轮到霍黄时,他一本正经地说:“国君您确实是个贤君!”魏文侯听了非常高兴,反问道:“何以见得呢?”“我听说君主贤明的,他的大臣说话就会很直率。而刚才任座说话就很直率,这就证明您很贤明。”魏文侯受他这么一捧,心里有些飘飘然,同时也发觉自己刚才有点小家子气,于是他有点儿担心地问:“怎么才能让任座回来继续与我们欢饮呢?”“这有何难?我听人说,忠臣然竭尽自己的忠心,即使因此而获死罪也不会躲避。任座现在一定还站在大门口。”霍黄胸有成竹地说。魏文侯马上派人去看,任座果真还恭敬地站在门口。不一会儿,任座走了进来,魏文侯急忙走下台阶,把他奉为上宾。

      任座与霍黄所言,虽然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但在魏文侯听来,感受却有天壤之别,前者将自己推进了深渊,后者不仅将他拉了上来,还把他推向了圣明的境界。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怎能不恼前者而喜后者?

      相对来说,东晋名士桓伊的做法更具艺术性。桓伊是当时的军事家和音乐家,在军事方面,他曾参与指挥著名的“淝水之战”;在音乐领域,他演奏的音乐被时人奉为“江左第一”。众所周知,东晋王朝能偏安江左,宰相谢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晋孝武帝司马昌明晚年却因嗜酒好色,亲近阿谀奉承之徒,逐渐疏远了谢安。后来,谢安又“得罪”了自己的女婿王国宝,王国宝怀恨在心,经常借故挑拨岳父与皇上的关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乘机指责谢安已是老朽,试图取而代之。桓伊见此,很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但苦无良策。

      恰好有一天,孝武帝请一些重臣赴宴,桓伊和谢安都在。喝酒喝到高兴时,孝武帝让桓伊吹笛助兴。桓伊心想,这不正是劝谏皇上的好机会吗?于是他拿出了自己的拿手曲目,一曲奏毕,博得了皇上和众人的喝彩。桓伊见皇上心情不错,便放下笛子,对皇上说:“除了吹笛子,我还会很多乐器。比如弹筝吧,虽然水平不太高,但是可以和其他乐器合奏,如果配上歌词演唱,就更有韵味了。请陛下允许我一边弹筝,一边唱歌,再找一个人吹笛子与我合奏。”晋孝武一听更高兴了,就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让皇家乐队的乐妓们在一旁吹笛子,与他合奏。谁知桓伊摇摇头说:“陛下有所不知,合奏必须排练一段时间,我和皇家乐队没有排练过,可能配合得不太好。不如这样,我有个奴仆,现在就在皇宫外,我们两个经常合奏,能不能让他进来吹笛子?”皇上一听,这有何难,就特准他的奴仆进殿伴奏。不一会儿,奴仆来到。二人沟通了一下,奴仆吹起笛子,桓伊一边弹筝,一边歌唱,他唱的是大诗人曹植的《怨歌行》,歌词如下: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这首诗是说,周朝的大贤人周公一心辅政,却被流言攻击,一度受君王猜忌,后来事实证明了他的忠诚。很显然,桓伊是在借此为谢安鸣不平。加上桓伊的歌喉婉转哀怨,十分动人,直把谢安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站起身来,跨过席位,走到桓伊的身边,拉着他的手,一语双关地说:“刺史大人哪,您这曲子唱得真是太棒了!”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孝武帝自然也听出了桓伊的弦外之音,想起谢安对皇室一片忠心,自己却听信小人之言,羞愧之余,此后自然对谢安信任有加。

      实际上,与其说这个故事体现了桓伊的智慧,倒不如说它体现了身为人臣的无奈。先贤有云: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但古往今来,即使是像唐太宗那样的明君,听到魏徵不好听的谏言也会不高兴到想杀人,可见讲真话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当今社会,人们倒不至于因为一句话就被杀头,但因此丢掉职位、毁掉友谊和亲情的例子却不胜枚举,既如此,为什么非要让朋友变对手,使情人变怨偶呢?为什么不学会在真理中加上一些温情,让对方乐于接受呢?希望大家说话办事都能中庸些,那样我们的社会必然也会更和谐些。——《北大24堂历史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会说话吗?看看古人的说话技巧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qhi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