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藏传佛教是今年4月份到呼和浩特,参观了当地比较有名的大召无量寺。坦白讲,基本看不懂,主殿大雄宝殿和许多偏殿,灯光都很暗。里面供奉的金刚和菩萨跟我平时接触的那种慈眉善目完全不一样。不过以前对佛教了解的也不多,一直认为佛教分为密宗、律宗、禅宗,加上我老家的五祖寺庙,正是当年慧能祖师开创禅宗的发源地,所以略微对禅宗了解多点。
我一直对传统的儒释道比较感兴趣,回来之后我就到图书馆借阅了部分关于藏传佛教的书籍,想着还是把最近看过的内容整理一下,分3到5篇文章记录总结下关键历史事件和个人的理解,便于学习和记忆。
一、蓝毗尼出生
佛教的源头毋庸置疑,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西方有本书叫《悉达多》我知道很有名,买回来之后我看了几页还挺纳闷,为啥叫悉达多。后来才知道,然来是佛祖的名字,佛祖全名叫乔达摩 - 悉达多。
大家都知道,佛祖本是一位王子,出生在北印度的蓝毗尼,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父亲是净饭王。相传在佛祖出生的时候,就有一位圣人预测他将来是一位伟大的觉者。而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位国王,所以让他接受了婆罗门最高等级的教育,包括吠陀和五明。二十六岁的时候,佛祖与耶输陀罗公主结婚,并诞下一子,名叫罗睺罗。按照常理来说,悉达多应该成为一位国王,而为何最后选择了修行,成就了伟大的“佛陀”。
相传是悉达多在第一次出游的时候,见到了“老、病、死”三景,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我应该好好利用生命,去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的方法。父亲的期望、肩上的责任和内心的追求让他矛盾和煎熬。以往的佛教故事里面,都认为佛陀是天生的觉者,出家苦修仿佛是天经地义、水到渠成,可设身处地的想,一个年轻的王子,放弃一切包括父亲的期望,选择追寻看似虚无缥缈的理想,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所以佛陀的精神,第一个就是“勇敢”。
二、菩提证悟
悉达多选择出家之后,进行了各种尝试和苦修,希望通过身体持续的痛苦来净化身体的业障。放弃、坚持,循环往复。发现苦修无果之后,悉达多舍弃了当初苦修的誓言,选择了禅修,在一个菩提树下,发誓不成正觉不离此座。终于在这棵菩提树下,佛陀悟到了佛教的根本思想,有人称之为“三法印”,也有说“四法印”。
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法无我是四法印的核心,称为“印中之印”。
三、三宝俱全
佛陀证悟之后,首次在鹿野苑宣讲了法义,谈到了人们欲求不满的状态(苦谛),原因(集谛),痛苦可以消灭(灭谛),灭除痛苦的方法(道谛),以及如何行持的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听完佛陀的讲法,当初和佛陀一起修行的五个同伴,选择皈依佛陀,成为他的弟子,这五位比丘成为佛教最初的僧团。
由此佛、法、僧,三宝俱全。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