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的日更陷入一个比较艰难的状态,自己的眼界有限,难以找到好的话题可以深入的进行构思和发表观点,又不想将自己的视野仅仅局限于今天哪个娱乐明星又如何如何,一味的去追踩热点而无内涵。
而日更与早起的行为更加沦为一种形式。每天我依然会在五点的闹铃响起开始打卡,但有时候醒来并没有认真去构思一些东西反而会刷一会微博,发现时间不由自主的就流逝了。写的东西也不并不都是精雕细琢认真思考的结果,反而有点敷衍,为了写作而写作。甚至有时候完成写作了,还会睡一个回笼觉。
这与我想要好好利用清晨时光提升自我的初衷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
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知道我已经陷入了一种低质量努力的自我感动的怪圈。
2
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问题很常见。有很多人时常励志,却时常打破誓言,或时常被自己的努力所自我感动,最后却发现收获寥寥。
比如那些在朋友圈疯狂的晒加班照的人。他们总是一张张加班照来用来显示自我的努力,可是很少有人去思考这加班是否是有意义。究竟是工作量超负荷?还是因为上班时间的过度低效导致不得不加班?甚至是加班的期间是否有效率,是否有意义一定要那么晚?诚然确实有一些人,工作量过大导致不得不加班但也有很多人正是因为上班时的无所事事导致了自食恶果。而这种行为的本身并不值得鼓励与赞赏。
抛开工作生活也是如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们腾出时间来陪伴家人。但现代社会很多人的家庭生活的全部也无非就是你抱着手机在东边、我抱着手机在西边,缺乏交流,没有对话,这样的陪伴在我看来也是毫无效率毫无意义的。表面上好像满足了自己的想法,看起来是一个体贴照顾家人的人,但说到底也无非一种自我感动罢了。
3
我一直以为真正的努力从来不是这样的。不需要自己喊口号、不需要每一天励志、不需要打鸡血。努力是一种持续的生命状态,而非短暂的爆发。就像跑步,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可能永远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当然以百米的步速也跑不远。
真正的努力是一种习惯而产生的自然。我常常觉得自己最努力的时间大概就是中考前期了。那会儿真的能做到完全的有价值的努力。每天基本上都能八九点睡觉,但是早上可能四五点爬起来写作业。算下来需要三小时完成的作业,从来不会拖到三个半小时。时间极其有效,但自己并没有感觉特别的疲累,精神上毫无负担。最终要的是当年上学的时候我们总觉得努力学习是学生本能,理所当然,并不觉得这样有多辛苦,需要多么励志与赞赏。
而反观现在呢?我们做一件事要立flag,要很多人去见证,要买很多设备,要打卡,要自我激励。要有仪式感,用一切告诉自己:“”我在努力“”,然后自己被自己所感动,但是大多数时候这种状态并不持久,或则缺乏效率,没有价值。
而最可怕的是这种低效的消耗生命的努力,很多人却意识不了,总觉得自己在努力中。等到最后结果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就直说,我也努力了,但是上帝不帮我。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思考一下自己的状态。是不是在努力的过程中投入了100%的心力?是否在这个过程中做到绝对高效?如果没有,那么意味着我们需要彻头彻尾的改变了。
4
我知道我需要改变。而我改变的源头得源于输入,没有输入我不能做到持续高质量的输出。所以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不是去想着文章的技巧应该如何提升,而是应该确确实实把读书作为自己的日常提上日程本,这样才可以再给我的日更注入生命避免虚浮无味。
在整个努力的过程中,我需要不断自省,保持高效与时间的高度利用,这样才会在这过程中真正的有所收获,才不枉费我们投入的时间。我们也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充分的享受生活,实现自我的劳逸结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