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这一辈子会做很多事情,会拥有很多身份,她可能会是一个女儿,一起妻子,一个母亲,一个教师,一个朋友,一个恋人......我想,所有这些身份当中这一辈子我最想做好一个身份:母亲。
我未婚,更不曾有孩子,但是我对母亲这一角色有着莫名其妙的憧憬和恐惧。
我自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小时候得到很好照顾的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拥有爱人的能力,以及感受爱的能力,容易紧张和焦虑。可能由于我这种状况,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也慢慢了解到这是由于小时候各个年龄段的矛盾没有解决,这让我对母亲这一角色有些恐惧。有句话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我害怕我也只能复制父母教育我的方式。
这种恐惧有促使我去了解关于孩子成长和教育孩子的知识,当这些知识涌入我的脑海里时,我又会憧憬,拨开了迷雾,看到了事情的本质,就又想迫不及待的去实践,想象自己拥有一个可爱的小宝宝的时候自己会怎样去爱他。
![](https://img.haomeiwen.com/i9291668/45eba57a0a5e57b9.jpg)
最近看了樊登老师的《对孩子好一点》这个系列课,对家长养育孩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我长大的那个年代,家长觉得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已经很不错了,而现在这个时代,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让人咋舌,一个孩子一周要报三四个培训班,曾经我认为我这么大没有一个特长,以后我也一定要让我孩子报很多培训班,我一定会好好培养他。听完了整个课程之后我发现我的观念全错了。
养育孩子是一个复杂体系,复杂体系不是我们用因果能解决的,孩子长成了这个样子那个样子受了太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但是复杂体系中一定会有一个原始动力,而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个动力就是爱,价值感和终生成长的心态。、
爱指的是无条件的爱,我们现在的家长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为了塑造孩子的行为,给孩子奖励,比如说你这个考试考一百分暑假我就带你出去旅游,当你发现孩子没考到100分时,生气的取消掉了旅游,孩子自然就会感受到你爱的不是我,而是成绩,我需要用好的成绩才能换来和你一起去旅游。这个过程中还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这个奖励的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你也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才需要用旅游来奖励,孩子自然也会受到影响,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二是孩会觉得学习这件事情不是我的事情,而是你的事情,我是在为你学习,你不盯着我学习,我就不学习。这种用奖励的方式来督促孩子好好学习的行为会完全产生反效果,这会让孩子丧失学习这件事情本身带给他的乐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头脑中的知识含量最高的时候是在高考结束的时候,高考结束之后孩子就会觉得我再也不用学习啦。我们给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爱,就是你不管表现的好还是不好,你是我的孩子,我都想跟你一起去旅游,当我们让孩子感受到这一点的时候,孩子会更信赖我们对他说的话,因为他知道我们都是为他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9291668/48b4a44052a6fdf2.jpg)
如果一个孩子感受到了无条件的爱,他也有可能会变成一个啃老族,因为他知道他爸爸妈妈爱他 ,会养他一辈子,这种情况就是价值感的缺失,很多家长又一个误区就是在家里啥也不让孩子干,就让孩子好好学习,但是当孩子只做这一件事情都还没有做好的事情,家长就有话讲了,“我让你洗衣服了吗?我让你买菜了吗?我让你干啥了?我只让你好好学习,你学好了吗?你对这个家做了什么贡献?”一下子就把孩子所有的价值都否定掉了,作为家长,一定要激发孩子的价值感,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为孩子创造做事情的机会,比如说做家务,给他传输一种观念,一家人一起做家务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因为你做了这件事情,爸爸妈妈就不用做这件事情,爸爸妈妈因为你所作的事情变得更加轻松,让他知道他有很大的价值,可以做很多事情。
第三个就是终生成长的心态,一个人一辈子那么长,如果没有养成终生成长的心态,而是固定的心态,孩子很容易陷入证明自己的陷阱里面,很多孩子一直被逼着考证,考到了证就代表好好学习了,没考到证父母就觉得你每天不用心,考证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用心了。我们完全只是为了结果,而不在乎过程怎样,而一个拥有终生成长心态的人不会在意一时成功和失败,因为他知道路还很长,这次吸取教训,后面会走的更好。
所以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报不报培训班不重要,成绩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家长的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断的表扬他做事情的过程和动机,让他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发现做事情的乐趣,热爱生活,知道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能负责,自己懂得规划自己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