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讲了作者书中列出的几条关于如何管理自己的策略,我们生活时间无法被管理,能管理的只有自己,那么怎么管理呢?作者列出了13条管理的策略,之前我们读了3条,其余部分如下:
4、 关注步骤
我们经常会说,要三思而后行,到底是哪三思呢?估计很少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作者认为三思包括:内容、原因和方法。内容和原因,也就是你打算干什么?为甚么干?这两个点很容易,不需要多解释。最关键的是方法。如何做才能够实现你的目标呢?
例如,每个年轻人都可能有发财梦,为什么几十年后做过梦的大多数人依然不富裕?比较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得到什么,也知道为什么要得到,却始终没弄明白怎样做才能得到。
作者给出的方法就是根据你的工作内容,不停地细分、拆解任务,让这个任务逐渐变得切实可行,越具体越好。具体到什么程度呢?具体到每天的每个时刻只需要执行就行了。比如每天早上需要背诵几个单词,下午几点开始需要复习哪些内容?晚上需要巩固什么内容等。
5、并行串行
这个就类似于统筹规划。比如跑步的时候听英语,挤公交车的时候听书等等,也就是同时做一件以上的事情。
6、感知时间
如何才能感知到时间的存在或者流逝呢,很多人都对时间没有非常敏锐的觉察。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在《奇特的一生》(格拉宁 (6) 著,1974年首次发表)这部被定义为“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文献性小说,这部小说讲述了苏联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如何通过他所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在一生中获得惊人成就的故事。
所有的人,连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亲近 的人在内,谁都没有想到他留下的遗产有多大。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 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 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 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他还讲课,担任教研组组长,每天去很多地方考察,收集资料等。
于我这种普通人来讲,这种大师的境界,正可谓“仰之 弥高,钻之弥坚”。知易行难啊。
作者自己也有每天写日志的习惯,不写感想,就是写每天自己做了什么事儿,这件事儿也让作者受益匪浅,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呢,作者李笑来和柳比歇夫的做法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柳比歇夫记日志的时候会记录做每件事情花费的时间,
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尽,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好处——结果 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想明白“基于过程的”与“基于结果的”两种 记录之间的区别之后,我开始尝试着在自己记录的每个事件后面加上时间。实践了不到两个星期,作者就体会到这种新的记录方法的另一个巨大 好处: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
每个人都会感觉“时间越来越快”,以及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而这样的感 觉会使我们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焦虑。焦虑本身没有任何好处,只能带来负面影响。通过实践,作者发觉这种时间日志记录的方法可以调整自己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任务的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此外,相对准确的估算又使得目标基本上都可以达成,由此可以算是“战胜了焦虑”。
详细的记录令人获益匪浅。事实上,每个人都多少明白记录的重要性,可做记录的人并不多。举例来说,大部分人听说过“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可是意识到应该记录账目、管理金钱开销后,仍然只有少数人做得到。这是为什么呢?发生这种现象最明显的原因是,记账并不轻 松——不仅要在花销的当时记录下来,还要时常整理、分析,这使得许多人觉得记账麻烦,继而放弃。面对实实在在的钱款尚且如此,面对难以触碰的时间就更是随意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突破口,是寻找趁手的工具。作者介绍了几个记录工具。
7、记录开销
后面还有6条任务管理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