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027544/c24d731e47d82f36.png)
看完《向上生长》,很惊喜。茫茫人海中又让我挖出了一位牛人——九边,北航博士。
读完整本书,意犹未尽,九边的知识边界太开阔,一眼望不到头,包括但不限于:英语、历史、编程、国外的见闻、厉害的师哥、大公司的经历、对教育的认知、人工智能、金融等等……
长年的写作让他的文字充满魅力,朴素不失幽默,接地气又视野高远,照顾到迷茫的小朋友,又照顾到危机的中年人,总之,可读性和包容性都很强。
唯一不足之处是书的逻辑性较弱,每章节的内容自成一体,可以看成是精华博客的汇总吧。但是瑕不掩瑜,依然是本好书。
对大多数人而言,前半部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谈了怎么选专业,对职业发展的建议,写作的意义和长期价值,如何对抗熵增,如何制定小而美的目标,学习的重要性,如何学习,穷人为什么穷等等。
后半部分可以作为拓展性阅读,谈了一些大的话题,世界历史、国际发展、宏观经济、高利率和低利率的影响等等,趣味性和跳跃性更强一些。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让我更加坚定了写作的信心。他说,一切的问题都是数量问题。用数量堆死质量。没写一百万字呢,要啥自行车?没有数量,要啥效果?不管干什么正经事,都需要长期持续的练习,别着急盯着粉丝看,先把量做起来,质量好了,人自然会围过来。
他说,我写前一百万字的时候,没几个人看,等到开始写第二百万字的时候,人们突然都蜂拥而至,一下子围了过来,全网粉丝数破千万。如果,我只看效果,早就在一百万字的时候放弃了。现在也没我什么事了。大部分人都止步于此,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熬过了临界点,或者说复利点,一下子就飞起来了。
就好比火箭,达到第一宇宙速度7.9km/s才能克服地球引力,冲向外太空。第一速度都达不到,还要啥自行车?
时刻要记住自己的初心:我是要把我知道的分享出来,和大家一起进步,也为自己扩展一条路。
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提升自己的认知上,写出有价值的好文章才是王道。
写作能倒逼成长,如果不写作,输入和思考都不是刚需。而一旦写作,你就必须要持续大量的输入优质内容,以及深度的独立思考,才有可能输出有洞察、有见地的文章,所以写作是成长的加速器。
粥左罗在直播中说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有人经常晒看了多少本书,这是输入型成果,但其实更重要的是输出型成果,我写了多少篇文章,输出了多少观点,提炼了多少概念,拿到了多少结果。
这个点,我在写作之前是没有思考过的。之前每年大概能读30多本书,虽然和年读百本书的人相差甚远,但已经能够秒杀我周围的小朋友了,还挺自豪的。但是,从4月开通了【清心读书时刻】公众号以后,我才发现,以前的书虽然也没白读吧,但效果确实有限。没有写作的阅读,是无目的,漫步式的,东一脚,西一脚,看完就拉倒,所以随遇而安,不系统无关联。吸收效果当然大打折扣。
自从有了公众号,就好像给自己启动了任务键,写作成了刚需,那么有目标性的阅读,和高质量的吸收消化,当然也就成了刚需。就好像,炉子已经点火,锅里放好了油,你还不得赶紧准备菜,不然拿什么以飨读者。
近几个月,读了大量关于个人成长方面的书,发现好的方法论,底层逻辑往往都是相通的,万事一理。
比如,出发前想清楚自己的原动力,什么是你这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成长的第一性原理。思考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能在灰暗的时刻心中始终有一丝亮光。人,永远不可能突破自己想象的边界。想都不敢想,怎么可能成?
再比如,最高级的成功是聪明人肯下笨功夫。没有持之以恒,日拱一卒的心态,就很难接受慢慢变好,才能慢慢变富这件事情。人生很漫长,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些朴素的道理,其实并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就更别说践行了。踏实的、“不计后果”的、笨笨的、不中断的练习,任何事情都会朝好的方向发展。如果还没有,就是时间不够。
再比如,只有财富积累呈非线性,才有可能实现财富自由。也就是说,要找到那种非线性的赚钱模式。
大部分将自己的时间一次性批发给老板,老板按月支付工资,这是最普遍的线性赚钱模式,用时间换金钱。这种模式下,收入上涨无非两种方式:一是增加单位时间的售价,就是说你要越来越贵;二是增加出售的时间总量,就是说,你会越来越忙。显然,上涨的空间都是极为有限的,一眼就能看到天花板。
而如果改变成另外一种非线性模式呢,比如,做自媒体,写作、短视频都可以,那么就是一份时间,出售多次的模式。随着水平的提高,作品质量也在提升,一旦达到某个点,很有可能产生爆发式的效果。收入增长可能是成百上千倍的,这种案例有很多,卢克文、粥左罗、李子柒等等。
道理都是相通的,关键在于,有人相信并且践行,而有人相信只是点头。可想而知,命运的车轮当然会驶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27544/00ae813bde59f74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