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挺瞧不起那些疯狂追星的人,觉得不可理喻。对那些明星、艺人的天价代言费更是心里不平衡,甚至到了“愤慨”的地步。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制造“明星效应”,追星一族也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整个社会,也好像进入到一个偶像引领,粉丝狂欢的大趴踢。
一、商业就是交付,交付就要包装和营销
汪峰为什么总要上头条?仅仅是个人需要关注吗?我想肯定不是,没有一个人愿意让人随意评价和打扰。
但是从商业的逻辑来看,粉丝只有在日常得到了你的关照,被你的动态、情感、甚至八卦所满足,他们才会为你的唱片、演唱会买单。
商业是由无数个交易组成。价值决定价格,你只有用心包装,稳定人设,不断爆料,满足众多粉丝不停地追逐,你的音乐、门票才会卖得更好更快。你的粉丝越多,背后的商业价值更大,在其它地方的交易比如出场费、代言费等等才会有更好的定价权。
2016年天后王菲复出,把演唱会的门票定在了一万元,粉丝不卖帐差点闹出笑话。六年时间,她一直远离众人视线,没有任何输出。粉丝不是脑残,更不是韭菜,你必须先付出再得到。
所以,我们要理解明星、偶像们为什么要拼命上热榜搏出位,媒体网络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制造动静吸眼球。其实都挺拼的,更何况竞争那么激烈。
二、新时代情感消费进入上升期
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自我的情感寄托,精神满足需要更为立体、清晰的构建,不同于以往单一的书籍、影片、音乐,网红、明星或偶像能够愉悦粉丝的日常。
粉丝可以在他们身上投射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让他们为自己的心声代言,让偶像们实践自己的向往。比如美好的外貌、优美的声音、性格、举止等等,也都满足了粉丝们的寄托。
粉丝们愿意通过注意力、时间和金钱的付出,来供养偶像,好比是对自己的信仰的充值。我们会花钱购买偶像的周边产品,收集一切关于他们的有形物品,为的就是能够充实自己的获得感,让偶像和自己的情感随时契合在自己身边。
情感消费没有天花板。精神上的需求无法用饱不饱、够不够、多不多、贵不贵等量化手段来评估。以至于“国民老公、国民男友”的作用,甚至为大龄剩女提供了一个合理化的解决案——没有人比得上我的偶像,所以我选择单身。
三、技术和资本,成全了这一切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资本应该流向最有价值产出的地方去。既然钱都往偶像经济这里涌入,说明这里就是最有价值的地方。
网络为什么催生那么多的小鲜肉?因为数字化时代偶像与粉丝之间的距离已经超出传统媒体时代太多,粉丝能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全方位触摸到偶像的信息。大数据分析与推送、视频和直播,移动互联的科技福利,让粉丝们轻松进入全民娱乐的行列。
这个市场越来越大,比如它的群体规模远比任何时代。相比较20年前的学生追星,现在的粉丝群体在经济能力上大大提升,经济能力又使得粉丝范围向年龄的两侧延伸,所以,大妈也能消易烊千玺。
看懂了现象背后的一些逻辑,也收获到了三点体会:生活交易无处不在,你要想获得,必须要有一定付出。不要迷恋,成本意识会引导你理性思考。赶上好时代,要尽快拥抱这个技术进步的社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