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两天《传习录上》(三),里面的意思好像也能看明白,但是总感觉茫然无有着落,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
比如“理从哪儿来”?古人从小是读《四书五经》长大的,他们的理的获得是是从经典上来的,比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这些“理”是在被反复强调并加以运用的,《弟子规》里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都是在讲“理”和理的实践。
现代人不是这样,是在做题应付考试中长大的,所以毕业后进入社会后如何和人相处,完全是一张白纸,到处碰壁。婚姻生活和子女教育也因为随心所欲而搞得一团糟。
所以“理”的获得是应该从学习中来的,比如,你从《礼记》中得到这样的观念:“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然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作为父亲你慈爱地对待自己的儿子,你的孩子就对你孝顺,作为儿子你孝敬父母,父母就眉开眼笑对你很慈祥。当你不懂得这个理,你就会由着自己搞得鸡飞狗跳。
所以阳明先生这儿的“心即理”,是不是可以这样扩充说“我每天跟你们说的心就是朱子说的无一丝一毫人欲私心的天理,天下没有心外之事,也没有心外之理”。
“仁义礼智信”都根植于心,“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有了这样的心并逐渐扩充,才能有德性的外显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