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写好文章是一个自古便有的问题,欧阳修上贤是这么回答的: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我高中时曾于当时的国文老师谈起过如何写好文章,他当时直接便说出了:“只要肯读肯多写那你就可以成为一个大家。”或许这样的判断太过武断,但是也不难解析出其中意味,关于如何写好文章至今为止,我所了解到的答案中,没有一个是与多读多写相偏离的。
不论是前辈给出的答案也好,我们自身的认知也好,都应该能够明了的是:写作这条路很难找出一条捷径。这恰恰符合了世间基本的道理,想要得到那么就需要付出。
我认为写作的能力与天赋的牵扯不大,世间有多少个钱钟书先生?多出几个大家,更应该说是多出了几个嗜书如命的人物吧,有人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愈快乐则看愈多的书。旁观者感叹的天分后面,可能是一座无法想象书山。
许多人提出过“为什么自己文章写不好”的疑问,把时间花费在钦羡他人上,把时间花费在寻找捷径上,也不愿反思自身在“文”这件事上花费了多少精力。
其实文章写不好大可不必焦虑,没有足够的付出那么一些美好的事情自然就与自身无关,本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又为什么要去为此而困顿呢?静下心看看书写写字,多修改多反思,行动终有一天会得到反馈,当一个人的努力沉淀为能力的时候,便会有自己专属的优秀。
倘若说一个人一年看上几本书,草草写出一篇文章,不修改不总结,却问为什么自己写不出好的文章。这就好比一个人写了九百字来问自己为什么没有粉丝,那么我们自然会质疑这个人是否还有脸面。
莫言先生没书看时,看新华字典也颇有趣味;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从欧洲回国,带来的不是一车书,是成堆的读书笔记,二老在图书馆里看各国名著的时候其余学生早早地出去游玩了,先生才子的名号仅仅是因为天分吗?
钱钟书先生的女儿钱瑗,自小就展露出过人的天分,八岁便能过目不忘,在这之前还有看着哥哥念字便学下倒字的事情(两人坐对面,看的字是着倒的,钱瑗看着便学下了)。为什么同样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钱钟书先生名震文坛,钱瑗老师却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呢?
问题的答案很显然,钱钟书先生不但有着先天的优势,究其根本先生对书所花费的时间远超于常人,对书的热爱已然写在了用一生积攒下的笔记中。说不上不勤奋,但是钱瑗身上少的是一种热爱,有了对一件事物的热爱一些在他人眼中看似疯狂的行为,才能够化为习以为常。
还是那句话,写作这件事是少有捷径的,只有脚踏实地得走下午,才最有可能做万千人中脱颖而出的新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