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系里,期待是一种正常且合理的需求。但我们要去区分什么样的期待是合理的、健康的,什么样的期待是越界的、有毒的。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如果我们总抱着一个高期待去改造对方,那么这样的期待终将落空,给自己带来失望和怨气。
过高的期待会挤压一个人的创造性,也会让关系里的另一方变得越来越拧巴,做事畏手畏脚,生命力开始坍缩。
关系里一方会放大自己的需求,认为伴侣迁就自己、重视自己才是爱,他会持续索取伴侣对自己的关注和回应。我们要觉察自己爱的模式是什么样的,对方的哪些行为让你体会到爱,这样的互动方式是怎么产生的?这些往往与原生家庭的互动方式有关,父母爱情中的方式以及父母和子代之间的互动方式都会被带入到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所以亲密关系中双方互动方式和感受爱的方式是不同的。我们要看见从原生家庭中习得的错误,认识和纠正对爱的不合理认知,认识到什么才是健康的爱,并能够摆脱对不健康的爱的依赖和需求,调整自己的感情表达方式和期待,把感情拉入到健康的爱的场域里,过好我们的人生。
你的期待也可能是希望某个人替自己解决某个人生课题,逃避自我负责。
一个人从小被父母“高度理性化”教育,不能哭,不可以矫情,不可以抱怨小事,外面受到了欺负不敢回家说……那些情绪的、柔软感性的部分永远留在了小时候。
长大后,每当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对方流露出来的脆弱和感性,都会唤醒他的恐惧和无力感。于是他不允许对方脆弱,对方表达脆弱时,他会把亲密关系里的对方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去鞭笞:
“你要坚强一点,哭是没有用的,抱怨是没有用的……
“你为什么不细心?
“你为什么不敢打回去?
……”
在这段关系里,他看似是更强势、更勇敢的那个人,实际上他的内心仍被童年时的无力感充斥,他无法去解决这个部分,所以就转移到亲近人的身上,让别人去替他消解这种无力感。
当他有勇气去看见过去那个因为表达脆弱而被挖苦、被打压的自己:
“你那么小,却要遭受那样的辱骂,真的受苦了……
“你可以委屈难过,可以哭泣大闹,可以表达一切脆弱……
“没关系,软弱和感性都是你的一部分,我会在这里陪着你……”
慢慢地,当他学会了允许自己脆弱,他也就懂得了体恤身边人的脆弱。在关系中,和对方相处时,绝对理性化的期望也一点点烟消云散了。
总想改造别人的人,内心也有着对自己的苛刻和不接纳,总是盼着别人能做到什么的人,常常是把自身某个难题“外包”出去。
在关系里,渴望掌控感,渴望被救赎是人之常情,只不过人一旦放弃了自我负责,就会一直对他人感到失望。
如果你在关系中有许许多多落空的期待,如果此刻的你仍困在对他人无尽的失望里,不妨借这份“期待”问问自己,这份期待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实现了,我会怎么样?
在一次次的探问里,我们或许能够觉察和捡起自己的“人生课题”。只需要你的勇气,它很难,但也值得。
曾经,我好像一个溺水的人,在河里扑腾了好久,等待有人来救我。无意间,我伸直双腿,才发现水只淹没到膝盖,我一下子就站起来了。
那些让我们感到窒息的难题,有时候真的像只淹没膝盖的水坑,如果自己不伸直腿来站起来,自然会一直困在“别人为什么不来扶我一把”的失望里。
一旦站起来,你会发现一片开阔的新天地。与你共勉,愿你勇敢。
![](https://img.haomeiwen.com/i23243071/c8bc0b0f125cc220.jpg)
慢慢老师说:成长有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是意识到我们对他人的期待和因期待而付诸的爱,其实都是在兜着圈子满足自己。 所以没必要选择一条更长、更费劲的路径来爱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我是因为爱你,所以才对你有许多美好的期许和寄托。
但当我们仔细追问内心后,就会发现,大部分的“为你好”都是“为我好”。 而这样的期待是注定会落空的,因为每个人都有抗拒成为“他者的工具”的本能。
我们不妨试着通过那些一次次落空的期待,来觉察自己为何不愿意直面自己的需求或匮乏,自我疗愈?
如果我们能够摸清这当中的阻力,摸清我们总是“绕远路”的原因,也许这会是比期待被满足,更具价值的收获。
写在最后:读慢慢漫画,明白日常生活中的难解之谜。
比如:自己在脆弱的泥坑里挣扎时,多么希望对方来用力拉一把自己。可令人失望的是,对方对你的脆弱求助不但不同情,反而“落井下石”。或许当初你会解读为他不爱我,不懂得关心理解我,那么现在呢,你会解读为,他也很脆弱,我的脆弱唤醒了他的脆弱和无力,所以他才会有那么不可思议的反应。
再比如:今天,你看见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竟然刷手机,而且因为看手机延误了写作业,你就大发雷霆,狠狠训斥孩子一通。为什么你会发火呢?或许是因为看见了对时间控制失败的自己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