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及笔记
三途之河:传说死后第七天会在前往冥间的路上渡过三途之河,水流速度依罪恶深浅而不同。
河童:传说中的水陆两栖生物,对相扑非常拿手。
昭和:一九二六 ~ 一九八九年
氏子:在神道中,将氏族祖先奉为祖神,其子孙便称氏子。
般若(bo re)汤:僧侣称酒为般若汤。
日本警察的位阶共分九等,由上而下分别是警视总监、警视监、警视长、警视正、警视、警部、警部补、巡查部长及巡查。
-
把一般人认为是缺乏常识的事,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来教导,是常有的事,这时候,当察觉了,及时察觉了,要消除这种想法还是很难吧。
-
从组织逃脱的人,无论处在哪个社会,都会被人厌恶。那是因为即使再怎么弱势,对于掌权者而言,这个人总有一天会变成足以1造成威胁的存在。只有两个选择,排除他或叫他屈服。
- 因为竞争得胜所以强大,因为强大所以伟大,这一点他怎么也无法认同。
-
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潜意识思考,在意识化时压缩、置换、可视化,然后借由象征而扭曲了。这作业的的过程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梦的工作。于是,潜意识被视作为梦。这则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显性梦境,回溯那个梦的工作,便是弗洛伊德所主张的梦的解析。
-
由于某种障碍,失去自我同一性,便是多重人格。多重人格有继时性的,也有同时性的,继时性的状况是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互相不认识。同时性的状况则是以第一人格为主,其中萌生第二人格。在此情况下,多半也失去了自我的主动性,形成第一人格被第二人格操控的状态。
-
只要与你所认定的真相不合,即使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即使可以看出规则性,任何真理,对你而言都是没有价值的。
-
对某种‘刺激’的‘反应’与一般不同,便视其为异常,比如给予相同的数字,却得出不同的解答的话,就是错误——异常。不一定就是有精神性的障碍,因人而异,其间存在着微妙的差异,但通常其误差很小,在一般常识可容许的范围内。然而,如果出现很离谱的答案,就会认定这家伙不会算数。但可能并非不会算术,而是算错了而已。比如说应该用加法的地方,用了减法,导致答案的差异很大。每个人的方程式完全不同,但只要了解该用哪一个算式,就可以得出同样的解答。也就是说,只要掌握那个人的行动原理,就能理解其反应。
-
非理性就达不到真理,这很奇怪,再者,若说咒语或咒法是非理论,这是错误的享发,只是不同道而已。只是途中的公式不同目标是一致的,结构上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不过,明明没有差异,但结论可能大相径庭。比如同样内容的梦境,一旦时代或文化背景不同,解释也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事物并非总是以相同的公式来解,也不能说每个国家都一样。除去这些隔阂的普遍真理——说不定就是我们难以达到的境界。 -
“小关呢,虽然有点像猴子,但比你懂得更多,你一副背负着全世界不幸和苦恼的脸,那种东西每个人都背着,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不懂什么心的黑暗还是什么的,心里面有光度和亮度这种东西吗?像用明亮黑暗来决定好坏的,只有电灯泡。”
“精神病”大集合
说实话我觉得这个系列出现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主角团里面主要体现在关口巽的身上,而每一个故事主线的人物身上出现这种“精神病”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 除去《姑获鸟之夏》中出现的三重人格、《魍魉之匣》中的不伦之情、《狂骨之梦》中出现的邪教仪式相关的这些可以从外部客观清晰评判好坏的方面以外,很多人的“精神病”在我看来其实都是京极夏彦对某些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负面情绪或想法的病态放大,这种放大其实很容易引起共鸣,因为确确实实是每个人都在日常中能体会到的一些东西。久保竣公的“精神病”是对“强迫症”的放大,关口巽的“精神病”是对“中二病”的一种放大,说白了我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剩,自我剖析过度引起的一种中二(现在俗称网抑云),而木场修在第二部中的表现则是“社恐”这一症状的放大。
正是因为这些症状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有的,但是被作者用言语和华丽的描写加以掩盖,所以给人一种能够产生共鸣但却感觉有些不同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给人一种荒诞浮夸却并没有非常脱离现实的感觉。除此之外作者很喜欢用一些非常恶心的真相和各类附上了各种妖怪象征的魔障的人,来加强这系列作品的怪诞感和神秘感。这虽然说是妖怪推理小说,但是我觉得推理的部分大多比较牵强附会,推理基本靠主角京极堂独家掌握的线索和一系列诡辩推理而成(不完全否定它的推理性因为前文确实有给出一些后面会用到的线索,但是仅有这些线索又是完全不够的),我虽然是奔着妖怪和推理来看的这系列书,但是最后最吸引我的果然还是作者借京极堂的诡辩反映出的一些他自己对于社会现象的看法及一些对于问题的看法或方法论(京极炫学)。
但是这是作为我个人认为我已经有独立思考,区别显示与虚幻、文学与真实的能力而写下的一些想法。但是如果是还不能很理智地思考,不能看出京极夏彦为了表达自己的看法而进行夸大手法的人呢?我有一位朋友在我还在读《笑猫日记》和《狼王梦》这类作品的时候,他就在读《人间失格》这样的书,他以前对于这类“致郁”类的书尤为钟爱,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自己也承认过),他整个人常常很忧郁,想的太多,在这本书上我甚至从这些夸大的病态上能看到一些他的影子。他自己之前也意识到过这个问题,求助过心理医生。他自己认为自己患上了抑郁(虽然医生也只是诊断为抑郁情绪),并且坚信不疑,有一点将自己囚禁在这些文学作品人物中的感觉。因为这个原因,他现在已经不看这类书籍了。
说这些我并不是想说这种书不能看,但我还是建议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少看只是希望在看的时候更加的去享受情节的发展,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这些艺术修饰过的人物情节,不要过多地将自己代入。千万不要被这类书附上魍魉,觉得自己非常羡慕起这些人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