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底蕴的人。
小学的时候,没有适合的课外书看。除了课本,看的最多的就是课外辅导书和作文书了。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格林童话》,注音版,有插图,喜欢的不得了。后来这本书被亲戚的小孩拿走了,有一次去走亲戚,意外发现那本书被扔在墙角,很不是滋味。你视如珍宝,别人视如草芥。后来,别人送我安徒生童话,一直放在书柜里。总觉得,有那么一本童话书放在那里,世界就变得美好一点。
六年级,大伯搬家,从他那拿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和一些杂七杂八的书,其中《彼得潘》和《秘密花园》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从吃晚饭一直看到晚上九点,一口气把这两本书看完了。故事真是精彩,书中的世界是多么的奇妙。还有些许遗憾,六年级的我觉得童年已经过去很久了,而这两本书,本应该在更早一些天真烂漫的时候读的。《十万个为什么》也是我喜欢的,里面很多稀奇古怪的科学知识,天文是最喜欢的,宇宙啊,星空啊,外星人啊什么的,多神秘啊。
小学毕业,从柜子里翻出来很有年代感的一本书,封面被撕掉了。看完之后,觉得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写得真好,虽然文字不怎么通顺,磕磕巴巴的,但是有一种力量。后来才知道这是一本鲁迅全集,包括狂人日记和呐喊彷徨。鲁迅果然是大家风范,文字像匕首一样直入人心不见血。故事新编倒是我最喜欢的,脑洞开的不是一般的大,由此可见鲁迅先生还是一个挺有趣的人。上大学后去绍兴参观了鲁迅故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把百草园后面的墙壁上刻的鲁迅先生写的那篇小白文念了一遍,仿佛又回到了在窗前读书的那个晚上,恬淡自然。鲁迅先生的文章是真的好,现在才真正的体会到,他的人生,他的信念,他的一切,都和他的文字一般,规规正正,让人肃穆。
初一的时候,接触了很多的人,也分享了他们很多很多的书,主要是流行小说。郭敬明的幻城,是我读的他的第一本小说,也是最后一本小说。当时的我觉得写得很好,意境很美,文字很空灵。初中女生爱看言情,男生爱看玄幻。看的什么全都忘记了,都是些小鹿乱撞玛丽苏和杰克苏系列。诛仙应该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书了吧。这些流行小说现在都改编成大IP,或多或少又火了一把。现在再读起这些书,只剩下满脸的尴尬。
高中的时候,基友买了本看了红楼梦,看完之后真是百感交集。那么多美好的女孩子,最后都香消玉殒,宝玉也不过落得苟延残喘罢了。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可是作者你就不能给读者留下一些念想吗?
有一段时间,看起了儿童文学,曹文轩的一些书,《草房子》,《狗牙雨》,《红瓦房》,文字自然清新,画面很美,看得很舒服。高二暑假去湖南,买了本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两天不睡才看完,被老马的魔幻现实主义吸引的不行不行,人物名字错综复杂,但就是有一种苍凉与悲壮,无法言语。后来看到了他去世的消息,很多人转发了百年孤独的开头,思绪一下子就回到那个夏天,马孔多的上校和他的孩子们。莫言获得诺奖,于是把《丰乳肥臀》看了一遍,简直就是汉化的百年孤独。而且莫言的文字更有一种张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接地气,一看就让人联想起精壮的汉子和豪爽的妹子,浓郁的山东味。他生长的这片土地,是他创作的源泉,更是他灵魂的归宿。
2010年,史铁生最后一天去世,读者上刊登了他的一篇文章,于是买了一本史铁生的文集。小学课本上有他的文章,但当时读不懂,不能理解。高三再看的时候,是别样的感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最喜欢的,平实而不乏味,简单生动。《病隙碎笔》中他与病魔斗争的那几篇,太真实了,看得时候很难受,似乎能感受到病痛对他的残忍折磨。史铁生的文章,说不出来的力量,不是鸡汤,是一种平凡而朴实的力量。
读大学了,几经波折,终于借到了《平凡的世界》,为我无聊且无知的大学生活带来了一些深刻与警醒。里面的人物是那么真实的存在。生活不易,我们都是芸芸众生里的一粒微尘,苦难是免不了的,但还是要勇敢的面对。
在信息碎片化越来越严重的时代,看书是一种简单而奢侈的活动。每天信息爆炸,很难再沉下心来走入书中的世界。读书不是要读多少书,也不是要多快读完这本书,而是能够在书中有所感悟,去了解这个世界。经历的越来越多,走过的路也越来越长,才知道古人诚不欺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的书还不多,别把那满满的教科书,当做书看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