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打卡第445天(20220412)
(第59本苏鸿《高效课堂》)
读第200页——254页,
读有所得:
1.“教教材”反映的是“以本为本”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把教科书奉为圭臬,把教材内容当做是最神圣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把书本知识看做学生学习的全部,把教材掌握看做教学的终极目的。这种教材观即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思考,同时也使教师工作蜕变为机械的教书匠。
2.“用教材教”,反映的是“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这种观念把课本看作文本,认为教材研读的过程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交流过程。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载体、教学资源。教学的展开也不必完全机械地遵循教材预设的步骤甚至预设的情境,而是结合教师自己的经验背景和学生的实际,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凭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分析、处理、调试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
3.世界上没有一份教材是绝对“普适性”的,任何学校和教师拿到就可以照本宣讲了。所以教材不是“圣经”,不是不可改变的“法本”,而应该联系实际对教材做合适的选择和调整,以适应不同学校的实际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才算是有效处理了教材。
4.一般而言,对教材的处理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一是“增”,即新加内容,如补充教材,或主题活动、实验操作等;二是“删”,即删除重复的、不合标准的、不必要的内容;三是“换”,即更换不合适、不合理的内容;四是“合”,即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五是“立”,即打破原来教材内容的次序,创立新的框架结构。
5.教材的表现形态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纸质的“课本”之外,教材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呈现,那种将教材等同于教科书的狭隘观念,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需要。
6.开发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