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诸葛亮,我们更多了解得,是他长大成人之后的故事,比如三顾茅庐才出山,比如照顾扶不起的阿斗,比如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似乎对于他是怎样长成的,拥有怎样的过去,少年时期又经历了什么,我们一无所知,甚至会有些搞笑的念头,认为他是一瞬间就长大成人,干了一番大事业。
当我机缘巧合翻开这本《少年诸葛亮》的小说,瞬间就被作者精心设计的探案剧情,幽默风趣的文字语言,以及诸葛亮少年时期独有的意气风发和聪明绝顶,还有他身边出现的各式各样的人,所深深吸引,无法自拔,必须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所看见的不一样的——少年诸葛亮。
诸葛亮身逢乱世,自幼父母双亡,是由婶母照顾长大,哪怕生活艰苦,生于乡野,却始终没有放下读书,除了他自身喜欢读书,亲人的循循教导也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我的第一个收获,还是老生常谈,要想改变命运,逆风翻盘,不论是普通人,还是聪明如诸葛亮,都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读书!
作者在诸葛亮的孩童时期着墨不多,还是孩子的诸葛亮,也如我们小时候一般顽皮,学习之余,会各种鼓捣发明,乘坐“孔明灯”飞天遁地,带着兄弟姐妹在田间地头疯玩,直到收到隆中书院的入学请柬。
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也是我们所看故事的一个小高潮,从此开始,故事峰回路转,进入了“少年包青天”模式,笑,非常的有趣好玩。
用诸葛亮的视角,我们见识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饥民遍地,民不聊生,甚至觉得诸葛亮有书读,有学上,哪怕吃的很差,却并没有饿肚子,也是非常让人羡慕的人生了。
进入新装修的书院,等待城中郡守剪彩,却忽逢命案,郡守死了,书院院长水镜先生蒙冤入狱,为了洗脱罪名,诸葛亮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和城中官吏斗智斗勇,和时间赛跑找到真凶,故事可谓峰回路转,让人目不暇接,而更让我感到眼前一亮的人物形象,却是诸葛亮的老师,蒙受不白之冤的水镜先生。
他明明有几次机会可以很轻松得摆脱嫌疑,却因为为人正直且心怀大义而给拒绝了,第一次是诸葛亮提醒他,他不以为意,认为是诸葛亮太过谨慎小心,第二次是抓住了疑似犯罪嫌疑人,他明明可以把过错都推到那个人身上,那个人也不是什么好人,被冤枉也死不足惜,水镜先生却说:
“做人第一要紧的是一个诚字,我只是实事求是而已。我宁可蒙受不白之冤的苦楚,也绝不会让旁人因我进来受苦。我宁肯抓不住歹人自己死在监狱,也不愿违心做伪证换得一时清白。”
我总会被故事描述的各类配角所吸引,他们身上的光芒,那些属于我们本应该坚持传承,却慢慢遗忘的人性闪光点,才是我们一直以来读书的意义。
end。
网友评论